这一切,都始于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实教》里那套‘规则内的智斗’,
被扔进真正的现实熔炉里,会怎么样?”我们就像两个拿到了一个精美玩具模型的技术人员,
一边欣赏着它内部的精妙齿轮原作中的智斗、角色设定,
一边又忍不住好奇:“如果把它放进风暴里、扔进火里,它会变成什么样子?”于是,
一场思想实验:1. 打破“安全屋”:原作最核心的前提是那个封闭的、规则至上的校园。
我们首先就想,如果这个“安全屋”的墙壁崩塌了呢?
如果支撑他们进行游戏的整个外部社会以美日同盟为基石本身发生了剧变呢?
2. 重新定义“实力”:当钞票变成废纸,当法律文书被烧毁,
当“合理利用规则”不如“一颗子弹”有效时,绫小路们所依仗的“实力”还剩下什么?
我们想探讨的是,在文明的外衣被撕破后,什么才是决定命运的根本力量。
3. 从“微观博弈”到“宏观洪流”:我们着迷于将角色从“班级斗争”的小池塘,
一下子抛进“国际秩序崩塌”的太平洋。想看看那些擅长在鱼缸里斗智斗勇的“鲨鱼”,
在真正的惊涛骇浪中是会成为弄潮儿,还是被吞噬。所以,你可以把我们创作的这些片段,
看作是一次 “降维打击”式的同人推演。我们借用了《实教》的角色和初始设定,
却把他们投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更加残酷的“教室”里。这个新教室没有固定的校规,
它的规则由动荡的国际局势、原始的暴力、以及人类在最极端情况下的选择来书写。
我们无意剧透原作,也并非要否定原作的魅力。恰恰相反,
正是因为原作的设定如此引人深思,才让我们有了将其“压碎”、“重塑”的冲动,
想看看它的内核在不同维度的压力下,会绽放出怎样的光芒,或是显露怎样的裂痕。
希望这个背景说明,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之前所有的讨论和创作。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绫小路清隆的故事,
更是一个关于 “规则、暴力、文明与人性”的寓言。现在,
欢迎各位读者也来到我们这个想象的“新教室”。接下来的故事,或许同样值得思考。
幕间:另一种道理绫小路清隆站在废弃的教室窗前,窗外曾是东京繁华的夜景,
如今只剩下零星火光和浓烟,勾勒出城市破碎的轮廓。
空气里弥漫着尘埃和一种陌生的、令人不安的寂静。美国的内战像一颗投入全球池塘的巨石,
引发的海啸轻易冲垮了依赖其存在的秩序堤坝。日本,这个被“抛弃”的附庸,
几乎在一夜之间陷入了失序。学校的高墙和点数系统,成了上一个纪元遥远的笑话。
门被粗暴地撞开。不是他预想中其他班级的“刺客”,也不是来寻求庇护的慌乱同学。
而是穿着陈旧作战服、臂缠旭日袖章的一队士兵。为首的是一个脸上带疤的男人,
眼神里没有任何属于“校园”规则的痕迹,只有一种见过血并对此习以为常的麻木。
“找到你了,‘白色房间’的遗物。”军官的声音沙哑,像砂纸摩擦着寂静。
绫小路的大脑在百分之一秒内开始了运转。对方知道“白色房间”,
这意味着他们是有备而来,情报来源可能是政府残党,也可能是父亲的敌对势力。
他们的目的?征用,或是清除。他迅速评估了环境:一个出口已被封锁,窗户是三层楼。
武力对抗成功率低于百分之零点五。他选择了最擅长的路径——谈判。“军官先生,
”绫小路的声音平静得不带一丝波澜,如同在分析一场棋局,
“我相信我们之间存在信息误差。我的能力,在重建秩序的阶段,能提供远超你想象的效率。
无论是资源调配、情报整合,或是……”他列举数据,分析利弊,逻辑缜密,言辞精准。
这是他赖以生存的“道理”,是他在那个封闭学校里战无不胜的武器。
他甚至试图捕捉对方眼神里任何一丝可以被利用的动摇或贪婪。军官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手指轻轻敲击着挎在身侧的冲锋枪枪身,那节奏缓慢而稳定,像一种无声的倒计时。
当绫小路的陈述告一段落时,军官终于开口,
语气里带着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近乎怜悯的嘲讽。“说完了吗,天才?
”绫小路沉默地看着他。“你说了很多,”军官缓缓走上前,靴子踩在满是灰尘的地板上,
发出清晰的声响,“关于效率,关于价值,关于‘最优解’。”他在绫小路面前站定,
两人之间的距离近得能闻到对方身上硝烟和汗液的味道。“但你现在要理解的道理,很简单。
”军官的手抬了起来,不是指向他,而是随意地挥了挥,指向窗外那片破碎的世界。
“在这里,规则变了。”他的声音陡然转冷,如同西伯利亚的寒风。“我的道理,
不在你的算式里,不在你的逻辑里。”他拍了拍手中的冲锋枪,金属和塑料发出沉闷的声响。
“在这里。”几乎在他话音落下的瞬间,旁边一名士兵的枪口喷射出火焰。
震耳欲聋的枪声在封闭空间里炸响,回音震得人耳膜发痛。子弹并非射向绫小路,
而是擦着他的耳畔,将他身后黑板旁贴着的一张旧课程表打得粉碎,纸屑纷飞。
刺鼻的火药味瞬间弥漫开来。绫小路站在原地,身体没有任何动作,
但他那永远如同深潭般平静的眼眸,第一次出现了极其细微的波动。不是恐惧,
而是一种……认知被强行打败时的凝滞。
他所有的计算、所有的布局、所有对“实力”的定义,在那一声枪响和弥漫的硝烟中,
像被重锤击中的玻璃一样,出现了清晰的裂痕。
世界——那个可以计算、可以操纵、可以利用规则的世界——在绝对的、不讲理的暴力面前,
显露出其虚幻的本质。军官看着他脸上那细微的变化,似乎感到了一丝满意。他微微凑近,
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千钧的重量:“绫小路清隆,你是个聪明人。但现在,
我给你上的第一课是——”“——收起你那套过家家的游戏。在这个新世界里,
衡量实力的标准,不再是你的智商,而是你拥有多少子弹,以及,你敢打光多少发。
”军官直起身,对手下示意。“带走。他父亲的项目,或许还有点‘废物利用’的价值。
”两名士兵上前,一左一右架住了绫小路。这一次,他没有试图再讲任何道理。
他只是微微低下头,看着地上那些被子弹撕裂的纸屑,窗外闪烁的火光映在他深色的瞳孔里,
明灭不定。他输了。不是输给了更聪明的算计,而是输给了一种他从未真正理解,
也从未放入计算模型的、“简单”的道理。
---创作手记:故事的土壤——“再愚昧化”与摩擦的引信亲爱的读者,
在沉浸于这个架空的故事之时,或许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再愚昧化”。
这并非指知识的绝对匮乏,而是在信息爆炸时代,通过特定渠道的筛选、煽动和符号化叙事,
让一部分群体主动或被动地拥抱简单答案,排斥复杂事实,并陷入一种非理性的集体亢奋。
这与日本社会近年来的右翼化浪潮,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而“凉月号事件”及其背后反映的模式,正是这个过程最生动的注脚。
了几个残酷的现实:1. “下克上”的现代幽灵:几个秘密结社的、持有极端思想的军官,
就能有效地在基层士兵中煽动情绪,绕过甚至绑架正式的指挥链。
这重现了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下克上”模式——底层军官的激进行动,最终迫使高层就范,
将国家拖入深渊。
2. “摩擦”的诱惑:对于在和平年代感到失落、在经济社会压力下感到窒息的年轻一代,
“制造摩擦”成为一种极具诱惑力的叙事。它提供了简单的敌人形象、热血的集体归属感,
以及一种打破沉闷现实的、看似崇高的“使命感”。复杂的国际政治、地缘博弈,
被简化为“爱国”与“卖国”的对立。
3. 系统的脆弱性:一个看似强大的系统如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其内部可能充满了因认知撕裂而形成的干柴。
只要少数几个掌握了话语权和组织能力的“引信”,就能将其点燃。那么,
这和我们这个故事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巨大。在我们的故事里,绫小路清隆和他的同学们,
是日本社会在“泡沫精英教育”下产出的、信奉绝对理性与个人主义的“最优解”。
他们是这个系统在“正常状态”下所能培养出的最顶尖的产品。然而,当美国内战后,
外部秩序崩塌,日本社会内部长期积累的“再愚昧化”压力找到了决堤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