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剑够吗?一阶布衣震帝京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大夏历9年立春,一场关于大夏发展方向的讨论在全国展开。

上至庙堂,下至民间,广开言路,一时间洛阳纸贵。

就在各界人士积极建言时,大夏内部刊物上,刊登了一篇没有署名的文章《国策论》。

文章不但写了时政存在的诟病,同时也前瞻了未来世界的发展,不但从国家治理方面作了详细论证,而且从民生、经济、军事层面提出了很多奇思妙想般的看法,规划了大夏百年发展宏图。

京都李家李老的书房里,几名年过百半的老人喝着茶。

“田老,你是老秀才,通古博今,我们都是武夫出身,所以还是你先说说对这篇文章怎么看?”

李老半眯着眼睛。

“老李,你就别捧杀我了。

不过这篇文章确实很值得研究,无论是对经济的论述,还是对时下时政的见解等,都有着独到的视角。

虽然没有署名,但就凭这篇文章,我想当下无论朝堂还是民间,没有人能超过这个人的视野与思想,确实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

田老由衷的赞叹。

旁边一位老者微微一笑,“老李,老田,各位,我书读的少,打仗的时候认得几个字,虽然不能全面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但感觉到了一股杀意。”

“裴老,你说到我心里了。

为什么这个时候会出现这篇文章,还没有署名,这里面想说什么?”

另一位老者附和了一句,眼睛扫视了众人一眼。

“王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另一位白发老者站起身。

“我说你们这帮老家伙,天天肚子里不知道揣了多少心思。

我们几位都是战场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有什么可担心的。

当年战场上,我救过国主不止一次,我就不相信会有什么问题发生。”

一名身穿军装的老者站了起来,大声说道。

“老顾稍安勿躁,你这一点就炸的脾气要改改,还是谨慎点为好。”

李老微笑着不轻不重的说了一句。

老顾看了一眼老李,坐了下来,毕竟老李在战场上救过自己的命,这些年相处也是多次帮衬自己。

李家书房的故事,不止在一处上演,整个大夏能看到这篇文章的,都在想着这篇文章的含义与所指。

过了半个月后,大夏国主夏栖山在内刊上亲自点评了这篇文章,八个大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随后大夏召开的高层会议上,多了一个新席卡“布衣国士”,出现了一个年轻的面孔,薛涤尘。

当国主宣布,布衣国士薛涤尘将行监察百官,监察市场的权力时,震惊了整个庙堂。

会议结束后,大夏官员们都在打探这个突然出现的人物是什么背景,都在猜测这个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会从哪烧起时,布衣国士薛涤尘失去了踪影。

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没有留下任何可追踪、可检索的信息。

大家只知道一名16岁的少年当上了大夏的国士。

昙花一现的薛涤尘,让大夏的官场紧张了几个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官场上没有什么异动,整个朝野上下平静了起来。

有不少人就当做一个笑话,但有一人一首忧心忡忡,那就是李家的李老。

大夏历10年中秋,天气闷热异常,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似乎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李家、田家、裴家、顾家、王家等十大家族,接到国主的邀约,邀请各大家族老族长及接班人晚上齐聚望京楼共度中秋。

李老接到通知后,把自己关在书房一整天,傍晚走出书房时,一头的黑发似乎多了不少白发,一首挺拔的腰杆也弯了许多。

田老接到通知时,正在喝茶,手一抖,茶杯摔在地上摔的粉碎,那可是他心爱的至宝。

平常都不让人碰,喝完茶了,都是自己亲自去洗,现在竟然碎了。

裴老接到通知要稍晚点,他一句话没说,只是回到房间,拿出那把陪着自己征战西方的匕首,反复的擦拭。

裴家少主过来请他一起吃午餐,他一句话没说,只摆了摆手。

十老中,高兴的或许只有顾老,中午的时候,还喊着儿孙喝了一杯,在桌子讲述着当年战场上的事情,用顾家少主的一句来说:“爹,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

好汉不提当年勇,我们的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

顾老眼睛一瞪,“妈的个巴子,你们今天的幸福,都是老子拼命拼来的,我多说几句怎么了,我是让你们记住今天的来之不易,做人做事不要忘本。”

当晚帝京的朝阳大街上多了不少黑衣人,而望京楼所在的福民胡同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

那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只知道当晚帝京最好的医院,京都医院里住进了九个年轻人,全部齐肩断了右臂,而这九人正是十大家族的九位接班人;第二天帝京十老请辞,退居二线,至此后大夏官场上,很少再看见十老的身影。

后来有人说,当晚看见一人一身白衣,走进望京楼,出来时手提一柄长剑,白衣上染满了红色,消失在朝阳大街。

有人猜测那是薛涤尘。

虽然当晚下半夜下了一场暴雨,让帝京的天空有了秋高气爽,但那一夜的故事依然像那晚上半夜的天气,沉甸甸压抑在大夏高层官员的心头。

布衣国士从没有离开过,而是隐藏于民间,监察百官、监察市场,一旦发现异常便会发动雷霆一击。

这是他们后来警醒的。

事情发生半月后,有好事者说,布衣也不过如此,不是还没敢动大夏官场的底蕴吗?

但一个月后,十大家族在相关部门任职的部分子弟,有的被调离关键岗位,有的被降职,有的被查办,紧接着大夏官场地震,上千名官员被绳之以法。

一时间朝野上下,尽是布衣国士的传说。

再后来他们发现望京楼改了名字改成了望京茶楼,也换了主人,主人名叫夏青莲,有人说她是大夏的公主,但具体身份没人敢查。

而不久,远离帝京的京州,有一处老建筑上挂上了一个牌子“京望茶楼”。

细心的人会发现,那个牌匾的字体与望京楼一模一样,而下面那行小字更是有着同样的神韵。

十年磨一剑,一剑斩出大夏30年的安定繁荣,但一剑够吗?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