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1章 仪式谋杀雨水像是无穷无尽的灰色丝线,敲打着城市冰冷的玻璃幕墙,

将夜晚晕染成一片模糊的光斑。已是凌晨一点,

位于“鼎峰国际”公寓楼二十二层的某个房间里,却亮着一种异常稳定、近乎冷酷的白光。

周倩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深灰色套装,平静地躺在自己客厅中央的纯白色羊绒地毯上。

她双手交叠置于腹部,姿态安详得如同正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冥想。然而,

与她这刻意摆出的宁静姿态截然相反的,是她颈部那道细如发丝、却绝对致命的切口。

血迹极少,早已被仔细地擦拭处理过,只在地毯纤维上留下了一抹难以察觉的暗色痕迹。

一个男人,身形颀长,穿着一尘不染的白色防护服,像一位严谨的外科医生,

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着手套的手掠过房间里的每一处可能留下他印记的地方——门把手、杯壁、茶几光滑的表面。

他的动作精准、高效,带着一种近乎艺术的节奏感,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仿佛这个流程已经在脑海中预演了无数遍。房间整洁得过分,甚至可以说是一丝不苟。

书籍按照高度顺序排列,文具与桌面边缘呈精确的直角。

这反而凸显了唯一一处“不和谐”的存在:在周倩头部右侧的地毯上,放着一本摊开的书,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书被保存得很好,但显然是经常被翻阅的。此刻,

书页停留在一段被用银色金属书签标记的文字上。男人完成清理,走到这本书旁边,蹲下身。

他没有去碰触书签,而是目光掠过那段文字。接着,他像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的艺术家,

从携带的箱子里取出一个微小的喷雾瓶,对着房间的空气轻轻喷了几下。

一股极淡的、混合着檀香和某种冷冽无机物气味的气息弥漫开来,

迅速掩盖了极细微的血腥味,并与房间原有的香薰气味融合。

他最后环视了一下这个如同展厅模型般的空间,目光在周倩安详的脸上停留了一瞬,

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然后,他像幽灵一样悄无声息地退到门口,关掉了那盏过于明亮的主灯,

让房间陷入都市霓虹透过雨幕带来的朦胧光影之中。门被轻轻带上,

锁舌归位的声音微不可闻。……几小时后的清晨,雨水歇住了,

城市被洗刷出一种脆弱的清新感。早班的快递员因为一个需要签收的贵重包裹,

反复敲门无应答后,通过虚掩的楼道通风窗看到了室内一丝不寻常的整洁与寂静,

警觉地报了警。刺耳的警笛声划破了高档社区的宁静。刑警队长赵伟带着手下赶到现场时,

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这种令人窒息的“完美”。没有挣扎,没有混乱,

没有***犯罪常见的狼藉。死者姿态从容,除了颈部那道精准到令人发寒的伤口,

周围环境干净得就像刚刚经过深度保洁。“头儿,这太邪门了。”年轻警员小李皱着眉,

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像……像某种仪式。”赵伟是个老刑警,

脸上刻着常年熬夜和面对人性阴暗面留下的痕迹。他没有回答,

只是锐利的目光如雷达般扫过每一个角落。他走到尸体旁,蹲下,

视线落在《老人与海》和那枚精致的金属书签上。他没有贸然触碰,

只是死死盯着那段被标记的文字。“联系法医,仔细检查这本书和书签。通知技术队,

就算把地皮刮掉一层,也要给我找出点有用的东西!

”赵伟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还有,

查清楚死者背景、社会关系、最近接触过什么人。一个这样的人,

不会无缘无故以这种方式死在家里。”技术队的人员开始像工蚁一样忙碌起来,

各种仪器发出细微的声响。但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有一种预感:这个对手,不一样。

他留下的不是破绽,而是一种宣言。与此同时,城市另一端,

一间摆放着大量心理学书籍、略显凌乱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公寓里。

林雪被手机新闻推送的短促提示音吵醒。她揉着惺忪的睡眼,抓过手机,

屏幕上赫然显示着一条本地突发新闻的快讯:“知名财经专栏作家周倩被发现于家中遇害,

警方已介入调查……”林雪瞬间清醒了大半。周倩?这个名字她有点印象,

似乎在某个财经论坛上见过她的文章,观点犀利。她下意识地点开新闻,

里面只有简短的情况说明,没有细节,但配了一张公寓楼的外部照片,

正是那座标志性的“鼎峰国际”。一种莫名的不安,像细小的冰碴,悄然滑过她的脊背。

她甩甩头,试图驱散这种无来由的情绪。作为犯罪心理学研究者,

她很清楚这种对恶性案件的本能关注是职业习惯使然。她起身下床,拉开窗帘,

让清晨略显苍白的阳光照进来。

今天她计划去整理导师陈明远教授去世后留下的部分私人藏书和手稿。

陈教授是她学术上的引路人,半个月前因突发心脏病去世,

他的家人将整理其学术遗物的任务交给了她最得意的门生林雪。想到这里,

那点因社会新闻而起的不安被淡淡的伤感取代。她走进书房,

目光落在角落那几个尚未开封的纸箱上。那里装着陈教授书房里一些未发表的笔记和旧物。

她打开其中一个箱子,里面大多是些泛黄的学术期刊和打印稿,

散发着旧纸张和油墨特有的气味。在箱底,她发现了一个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的、硬壳的东西。

拆开牛皮纸,里面是一本没有任何标识的深蓝色硬皮笔记本,手感厚重。林雪有些疑惑,

她从未见陈教授用过这个本子。她轻轻翻开扉页,

机敲出的几个冷峻的黑色宋体字:《完美犯罪》卷一:仪式的基础林雪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

她继续翻动,纸张略微发黄,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打字机文字,间或有手写的批注,

那笔迹她认得,是陈教授的,犀利而清晰。手稿的开篇,用冷静、近乎抽离的学术笔调,

探讨着“仪式感”在连环犯罪中的心理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它来转移警方视线,

塑造犯罪者的“神性”幻觉。文字冰冷而深刻,显示出陈教授一贯的学术深度。但看着看着,

林雪的手指渐渐有些发凉。手稿中为了阐述理论,

假设了一个虚构的案例:选择一个生活规律、社会关系清晰的目标,

在其最私密、象征其“秩序”的家中,以最精确的方式处决,

并留下具有特定文学隐喻的物品,

制造绝对的矛盾感……新闻中“周倩”、“家中遇害”、“仪式感”这些碎片化的词语,

突然不受控制地与手稿上冰冷的概念在她脑海中碰撞、交错。她用力合上笔记本,

深吸了一口气。“只是巧合……”她低声自语,试图说服自己,“教授只是在进行理论推演,

这世上追求形式感的罪犯并不少见。”她将笔记本塞回箱底,像是要摆脱什么不祥的东西,

然后起身去给自己倒水。但端着水杯回到书房时,她的目光却无法控制地再次投向那个纸箱。

窗外,阳光似乎又被飘来的云层遮住,书房里暗了下来。第2章 遗物手稿书房里重归寂静,

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车流声,显得格外遥远。林雪站在原地,

杯中水的凉意透过瓷杯传到掌心,她却浑然不觉。那个深蓝色的硬皮笔记本,

像一块具有魔力的磁石,将她的目光牢牢吸在纸箱上。

“只是理论推演……”她又低声重复了一遍,像是在加固一道脆弱的心理防线。

陈明远教授是国内犯罪心理学界的泰斗,以研究犯罪者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著称,

留下这样一份探讨“完美犯罪”概念的手稿,从学术角度看,并不算特别出格。

他生前最常说的话就是:“要想阻止罪恶,必须先理解罪恶,甚至……潜入罪恶的思维深处。

”可理解到何种程度才算“深处”?手稿上那冰冷精确的文字,与新闻中周倩的死讯,

两者之间那种模糊却令人不安的呼应,像一根细刺,扎在林雪的心头。她最终还是放下水杯,

重新走到纸箱边,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牵引,再次拿出了那本《完美犯罪》手稿。这一次,

她坐回书桌前的椅子上,台灯的光线将笔记本的深蓝色封面照得愈发凝重。她深吸一口气,

翻开了扉页后的内容。手稿的打字机正文部分条理清晰,语气客观冷静,

像是在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它系统地阐述了“完美犯罪”并非指毫无痕迹,

而是指一种“结果与意图完全相符,且责任无法被有效追溯”的状态。手稿指出,

达成这种状态的关键,在于对“秩序”的极致利用和对“人性”的精准预判。

林雪强迫自己用纯粹的学术眼光去阅读。

能最大限度减少意外干扰的个体;如何利用环境——将犯罪现场布置得极具仪式感或矛盾性,

以此来误导调查方向,激发公众的想象力和恐惧,从而给警方带来巨大压力。

当她读到关于“现场布置”的章节时,呼吸不由得一窒。手稿中提到,

可以故意留下一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物品,但这些物品必须与犯罪者本身毫无关联,

而是指向一个虚构的动机或身份,最好能与某些文学、哲学或宗教典故相联系,

以此将调查引入思维的迷宫。文学隐喻……周倩身边的《老人与海》?林雪猛地摇头,

试图甩开这个念头。海明威的书太常见了,这肯定只是个巧合。她继续往下看,

手稿在论述“清理”环节时,格外强调了“过度清理”的风险,

指出真正的高手会留下一些无关紧要的、甚至是指向错误方向的微小痕迹,

以此来满足警方对“线索”的需求,从而忽略掉真正重要的、被隐藏起来的证据。

这些内容高屋建瓴,充满了智慧的闪光,确实是陈教授一贯的风格。

林雪甚至能想象出他戴着老花镜,一边打字一边沉思的样子。然而,

那些偶尔出现在页边空白处的手写批注,却让她感到一丝莫名的寒意。

批注的字迹无疑是陈教授的,但比正文多了几分随性和锐利。

有些批注是对正文的补充或质疑,但另一些,则显得有些……不同。

比如在论述“选择目标”的一段旁边,他用钢笔写道:“最合适的猎物,

往往认为自己是最安全的猎手。”在“现场仪式感”的段落旁,

则是一句简短的:“秩序的展现,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挑衅。

”这些批注像是研究者沉浸在思维世界里的自言自语,但结合刚刚发生的案件,

林雪总觉得这些话里似乎藏着另一层意思。她甚至在一些描述犯罪心理细节的段落旁,

看到了小小的感叹号或者问号,仿佛陈教授在写作时,内心也经历着某种挣扎或兴奋。

她翻动手稿的速度不自觉地加快,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

“卷一:仪式的基础”大概有三十多页,在接近结尾处,她看到了一个被重点标注的部分,

标题是“案例模拟:都市隐士”。

这个模拟案例描述了一个独居在高档公寓内的成功人士未指明性别,生活极度规律整洁,

近乎刻板。手稿假设,针对这样一个目标,最佳的处决方式是在其家中,利用其日常习惯,

制造一个“静止的点”。案例描述道:“……现场应保持绝对的整洁,

遇害者姿态需呈现一种矛盾的安详,仿佛接受了某种宿命。

可在一旁放置一件与其日常严谨形象相悖、或蕴含某种抗争精神的物品,例如,

一本关于与命运搏斗的经典著作……”林雪的指尖瞬间变得冰凉。

档公寓、独居成功人士、极致的整洁、安详的姿态、蕴含抗争精神的文学物品……这些要素,

与周倩案新闻中透露出的零星信息,以及她自己的推测,重合度太高了!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常见仪式感犯罪”能解释的范围。巧合能巧合到这种地步吗?

她猛地将手稿合上,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她感到一阵口干舌燥,下意识地想去拿水杯,

却发现自己的手有些微微颤抖。不可能。陈教授是德高望重的学者,一生致力于打击犯罪,

他绝不可能与真实的罪行有任何牵连。这一定是他基于大量案例研究和理论推演,

构建出的一个极其逼真的模拟案例。只是恰好,现实中出现了一个模仿者?或者,

周倩的案件,根本就是一起独立的、只是有些特征相似的案子,

是自己的专业敏感过度解读了?各种念头在她脑海中混乱地交织。

她试图用理性来分析:手稿是多年前完成的?还是近期写的?她仔细翻看笔记本,

试图找到日期标记,但无论是打字正文还是手写批注,都没有留下具体的时间。

纸张的泛黄程度看起来有些年头,但也无法精确判断。她将手稿紧紧攥在手里,

深蓝色的封面仿佛带着沉甸甸的分量。窗外的天色不知不觉暗了下来,

傍晚的暮色开始渗入书房。这本突如其来的手稿,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在她心中激起了层层扩散的涟漪,而涟漪的中心,连接着一起刚刚发生的、充满谜团的死亡。

她需要冷静,需要更多信息。也许应该再看看关于周倩案的新闻,有没有更详细的报道出现?

或者,这只是她过度疲劳和沉浸在导师去世悲伤中的幻觉?

林雪将手稿小心地放回牛皮纸包好,却没有塞回箱底,

而是放在了书桌一个不显眼但触手可及的角落。她打开电脑,

搜索着关于“周倩”案件的最新消息。网络上的信息依然零散,警方似乎封锁了具体细节,

只强调案件正在全力调查中。她关掉网页,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眼前却浮现出陈教授温和的笑容,以及手稿上那些冰冷锐利的文字。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此刻却难以分辨地重叠在一起。夜色渐渐浓重,书房里没有开灯,只有电脑屏幕发出的微光,

映照着林雪沉思而略带不安的侧脸。第3章 致命巧合接下来的两天,

林雪是在一种心神不宁的状态中度过的。那本深蓝色手稿像一块灼热的炭,

被她藏在书柜最顶层,与几本厚重乏味的工具书挤在一起,可即便看不见,

它的存在感也无比强烈,时时刻刻灼烧着她的思绪。她试图用工作麻痹自己,

批改学生的论文,准备下周的讲座课件,但注意力总是不由自主地涣散。

周倩案的新闻像幽灵一样在网络上飘荡,细节依旧模糊,

但“仪式感”、“高端公寓”、“现场整洁”这些关键词,却一次次刺痛她的神经。

她不断告诉自己,这只是职业性的敏感过度。陈教授的手稿是纯粹的学术探讨,

即便那个“都市隐士”的模拟案例与周倩案存在相似,也只能说明教授的理论具有前瞻性,

现实中的凶手可能是个受到类似犯罪理论影响的模仿者。甚至,可能根本就是两回事,

全是她自己想多了。然而,一种更深的不安始终挥之不去。那手稿上冰冷的笔触,

页边那些意味不明的批注,都透着一股过于贴近犯罪者内心的寒意,

这与她记忆中温和睿智的导师形象,产生了一种令人心悸的割裂感。第三天下午,天色阴沉,

像是憋着一场迟来的雨。林雪终于无法再忍受这种内心的拉锯战。她需要确认,

需要排除这种令人抓狂的“巧合”。她再次打开了本地新闻的聚合平台,

手指有些发颤地输入“周倩 案件 最新”。这一次,

一条来自一家影响力较小的都市报的简短报道跳了出来,

似乎是在警方初步通报后补充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背景信息。报道提到,

周倩女士生前作风低调,但因其犀利的财经评论,也结下过一些“商业上的梁子”。

报道末尾,记者似乎为了增加画面感,轻描淡写地提及了一句:“据知情人士透露,

现场发现的一本《老人与海》,

或许能为理解死者生前心态提供某种线索……”《老人与海》!

林雪感觉自己像是被一道无声的闪电击中,浑身血液似乎瞬间凝固了。

手稿案例模拟中那句“……例如,一本关于与命运搏斗的经典著作……”像冰冷的铅字,

重重砸在她的脑海里。巧合?一次是巧合,两次是巧合,

但当“高档公寓”、“独居”、“极致整洁”、“安详姿态”、“文学隐喻物品”这些要素,

尤其是这本特定的《老人与海》都严丝合缝地对上时,这已经不是巧合能解释的了!

这不是模仿,这简直是……复刻。一股寒意从脊椎直冲头顶。她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

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心脏狂跳不止。陈教授的手稿,预言了一起真实的谋杀?这怎么可能?

除非……一个更可怕的念头浮现:除非,这手稿根本不是“预言”,而是……“记录”?

或者,是“指导”?但这个想法太过惊悚,她几乎不敢深想。陈教授已经去世了,

难道他在生前策划了这起谋杀?或者,手稿落入了别人手中,被用来实施犯罪?

无论哪种可能,都意味着周倩的死,与这本手稿,与她已经故去的导师,

存在着某种她无法理解、却绝对危险的关联。她,林雪,可能是目前除了凶手之外,

唯一一个知道这份手稿存在、并能看出其中关联的人。

报警的念头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冒了出来。她必须把这件事告诉警方。手稿是重要的证据,

或许能帮助警方尽快抓住凶手。这个想法让她感到一丝短暂的解脱,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焦虑。她该如何向警方解释?说这是她已故导师的遗物,

里面恰好描述了一起和现实案件高度相似的谋杀?警方会怎么看她?一个异想天开的教授?

或者,更糟,会不会怀疑她与案件有关?毕竟,手稿现在在她手里。

犹豫和恐惧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她坐回电脑前,反复看着那条短讯,

试图从中找到一丝能证明这只是巧合的破绽,但徒劳无功。

手稿的描述与案件的吻合度太高了,高到令人窒息。天色彻底暗了下来,

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玻璃,声音细密而急促,像是在催促她做出决定。

书房里没有开灯,只有显示器的冷光映着她苍白的脸。她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

她不能因为害怕被怀疑就隐瞒如此重要的信息。如果凶手真的是按照手稿行事,

那么谁也不知道手稿里是否还预演了第二起、第三起谋杀。每拖延一分钟,

都可能意味着新的危险。她拿起手机,手指悬在拨号键上,心跳如擂鼓。

她决定不直接去警局,而是先通过匿名电话的方式,提供关于《老人与海》这条线索,

看看警方的反应。这样既能传递信息,又能暂时保护自己。

她找到一个不记名的网络电话应用,颤抖着输入了报警电话号码。

听筒里传来等待接通的嘟声,每一声都敲打在她的神经上。她紧紧攥着手机,

手心里全是冷汗,脑海中飞快地组织着语言,既要说出关键信息,

又不能暴露太多关于手稿和自己的细节。电话接通了,一个沉稳的男声传来:“喂,

这里是110报警服务台。”林雪压低了声音,

听起来平静而陌生:“我要提供关于周倩案的线索……”第4章 猫鼠游戏匿名电话挂断后,

林雪像是跑完一场马拉松,虚脱地靠在椅背上,心脏仍在胸腔里剧烈跳动。书房里寂静无声,

只有雨水敲打窗玻璃的细碎声响,衬托得她内心的波涛汹涌愈发清晰。

她不知道接线的警员会作何反应,是将其当作恶作剧置之不理,还是真的会引起重视?

她强迫自己不再去想,起身将藏在书柜顶层的手稿取下来,再次翻开。这一次,

她的阅读目的完全不同了。她不再试图寻找“这只是巧合”的证据,

而是带着审视和警惕的目光,仔细研究“卷一:仪式的基础”之后的內容。

手稿的装订显示后面还有篇幅,但下一页之后的内容,却并非连贯的章节。

中间似乎被撕掉了好几页,残存的页脚参差不齐。紧接着残页出现的,

是另一个用打字机打出的标题:“卷二:镜中的双生待续”标题下方是一片空白,

只有一个用红墨水手写的、巨大的问号,墨迹深浓,仿佛带着某种强烈的质疑或兴奋。

这个问号让林雪感到一阵不适。她继续往后翻,后面几十页都是空白页,

但在接近笔记本末尾的地方,她发现了几页粘在一起的散页,用的是另一种略微发黄的纸张,

字迹也是打字机,但型号似乎与前面不同,更显老旧。这几页没有标题,

开头便是一段冷静得令人发指的叙述:“第一个仪式的完成,仅是序曲。

真正的艺术在于连续性与演进。第二个目标,应选择与第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个体,

但内核需保持一致——对某种秩序的偏执。例如,从都市的隐士,

转向喧嚣中的孤独者……”林雪的呼吸骤然收紧。第二个目标?手稿里真的预演了系列谋杀?

她迫不及待地往下读,心跳如鼓。这散页描述了一个生活在嘈杂市井中,

却在自己经营的狭小空间里构建了绝对秩序的人。描述比“都市隐士”更加简略,

更像是提纲挈领的笔记:“……地点,或许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店,但内部一尘不染,

物品摆放遵循隐秘的规则……破坏这种秩序,将是更极致的展示……”没有具体时间,

没有具体地点,只有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征描述。但这已经足够了!这明确表示,

周倩的死,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恐慌再次攫住了她。她是不是应该立刻带着手稿去警局,

说明一切?但警方会相信她吗?那个匿名电话,会不会已经让警方注意到了自己?

各种念头乱麻般纠缠在一起。……与此同时,市刑警队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赵伟站在白板前,上面贴满了周倩案现场的照片和关系图。气氛凝重。“头儿,

技侦那边有新发现。”小李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份报告,

“我们对现场那本《老人与海》做了最细致的检查,书页间除了死者本人的指纹,

还发现了极微量的、一种特殊的檀香混合气味,与我们常见的熏香不同,成分很独特。另外,

书签是纯银定制,背面有一个几乎难以察觉的、手工刻画的符号,像是一个抽象的……天平?

”赵伟盯着那个符号的照片,眉头紧锁:“查到这个符号的来源了吗?”“还没有,

非常罕见。已经送去给专家鉴定了。”这时,另一名负责信息排查的警员开口道:“赵队,

还有一个情况。大概在案发后第三天,我们接警中心接到一个匿名电话,

对方是用了网络电话,无法追踪来源。来电者是个女声,压低声音,只提供了一个信息,

就是提醒我们注意现场那本《老人与海》,说这本书是关键线索。”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赵伟的目光锐利起来:“匿名电话?只提了《老人与海》?”“对。很突兀,说完就挂了。

我们当时初步判断可能是知情人,或者凶手的挑衅。

但现在结合这个独特的气味和书签名符号……”警员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

匿名来电者似乎真的知道些什么,甚至可能知道警方尚未公开的细节。赵伟走到白板前,

在周倩的照片旁边,用力写下了“匿名来电?”和“《老人与海》”。

这个突然出现的“信息源”,让案件蒙上了一层更诡异的色彩。是友是敌?是新的突破口,

还是凶手布下的迷魂阵?“重点查两个方面。”赵伟沉声下令,“一,

彻底排查周倩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她财经评论可能触及的利益集团,

看看有没有符合这种高智商、带有仪式感犯罪特征的对手或仇家。二,

这个匿名电话和书签上的符号,是两条重要的暗线,必须深挖。凶手很自信,

他在跟我们玩游戏,那我们就要看看,谁先找到游戏的规则!

”……林雪对警方的会议一无所知。她将手稿中关于“第二个目标”的散页反复看了几遍,

试图从中找出更具体的线索,但一无所获。这种明知可能有坏事发生,却无法确定时间地点,

无法阻止的无力感,几乎让她崩溃。她犹豫再三,还是不敢贸然带着手稿去警局。

她决定再等一等,看看警方在接到匿名电话后,对周倩案的调查会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公布。

也许,警方已经掌握了重要线索,很快就能破案,那样手稿的秘密或许就可以永远埋藏。

在这种焦灼的等待中,又过了两天。新闻上关于周倩案的报道逐渐淡去,被新的热点取代。

就在林雪几乎要说服自己,一切可能真的只是她想多了的时候,

她习惯性浏览本地新闻网页时,一条不起眼的快讯弹了出来:“今晨,

我市‘老街茶馆’店主吴建国被发现在店内身亡,警方已介入调查,初步排除盗窃杀人,

体死因有待进一步尸检……”林雪的目光瞬间被“老街茶馆”和“店主”这两个词牢牢抓住。

手稿散页上“喧嚣中的孤独者”、“一个小店”的描述,像魔咒一样在她脑海中响起。

她颤抖着手点开新闻,内容极其简短,没有细节,但配图是一张茶馆外围的照片,

门口拉着警戒线,隐约能看到店内古朴的摆设。一种冰冷的预感扼住了她的喉咙。

她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第二个!手稿上预言的第二起谋杀,真的发生了!她瘫坐在椅子上,

浑身发冷。这不是巧合,不是模仿。有一双眼睛,正在暗处,

一丝不苟地执行着手稿上的计划。而她自己,则是那个无意中窥破了剧本的观众。就在这时,

她的手机突然响了一声,是短信提示音。她深吸一口气,拿过手机,

是一个未知号码发来的信息。内容只有一句话,却让她如坠冰窟:“你看,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5章 被迫入局手机屏幕上那行字,像是有生命的毒蛇,冰冷地缠绕在林雪的心头。

“你看,故事才刚刚开始。” 发送信号的源头是一片虚无的“未知号码”,

但这句直接指向她阅读者身份的话,彻底粉碎了她最后一丝侥幸。这不是巧合,不是旁观。

凶手知道她的存在。知道她看到了手稿,甚至……可能知道她此刻的恐惧。巨大的惊骇过后,

一种奇异的冰冷感反而从脚底蔓延开来,压制住了身体的颤抖。她不再是意外卷入的旁观者,

她已经被那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强行拉入了这场以生命为赌注的恐怖戏剧中。

匿名报警的天真想法显得如此可笑,对方显然对她的举动一清二楚。她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

冲过去将书房的门反锁,又拉严了窗帘,仿佛这样就能隔绝那道无形的视线。做完这一切,

她背靠着冰冷的门板,深吸了几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恐惧解决不了问题。

她现在需要思考,而不是慌乱。凶手是谁?为什么选择她作为这场“演出”的观众?

是因为她是陈教授遗产的整理者,是唯一可能发现手稿秘密的人吗?那么,

凶手与陈教授又是什么关系?是手稿的狂热崇拜者,还是一个……与教授之死有关联的人?

陈教授是突发心脏病去世的,当时并无任何疑点。但现在,

这突如其来的手稿和接连发生的命案,让一切都蒙上了阴影。她重新坐回书桌前,

台灯的光圈将她的手和那本深蓝色手稿笼罩其中。她再次翻开笔记本,

目光跳过那些令人不安的案例描述,开始以研究者的严谨,审视手稿本身。

打字机墨迹的深浅、手写批注的墨水颜色和笔触变化……任何细微的差别都可能隐藏着线索。

她注意到,扉页和“卷一”部分的打字机字体,与后面散页上关于“第二个目标”的字体,

确实存在微妙的差异,似乎并非同一台机器所打。而陈教授的手写批注,也并非均匀分布,

在“卷一”的前半部分较多,越到后面越少,而在“卷二”的标题页和那些散页上,

则完全没有。这似乎说明,这本手稿可能并非一次性完成,或者,

其中混杂了不同时期、甚至不同人的贡献?那些散页,是陈教授后来补充的,

还是别人夹进去的?

她的目光落在“卷二:镜中的双生待续”那个用红墨水画下的、触目惊心的问号上。

这个问号,是谁画的?是陈教授的质疑,还是……凶手的标记?

“镜中的双生”又意味着什么?是指凶手与追猎者的关系,

还是暗示着受害者之间存在某种镜像般的关联?周倩是都市隐士,吴建国是市井中的孤独者,

这算是一种“双生”吗?无数疑问在脑海中盘旋,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她不能再被动等待了。

警方显然还没有将两起案件并案调查,或者并案了但也未能阻止第二起命案的发生。

凶手在按照手稿的规划行动,速度很快。等待,意味着可能有第三个人遇害。

那个匿名短信是挑衅,也是宣战。凶手在享受她这个“特殊观众”的恐惧和无力。

她不能让他得逞。她将手稿小心翼翼地收好,藏在一个更隐蔽的地方。然后,她打开电脑,

开始搜索关于“老街茶馆”店主吴建国的更多信息。本地的论坛、社区网站上,

开始出现一些零星的讨论。有人惋惜老吴是个好人,茶馆开了几十年,

规矩多但茶好喝;有人嘀咕说他脾气有点怪,店里每样东西都必须放在固定位置,

客人挪动了都会不高兴;还有人说,发现他出事的是每天给他送新鲜茶叶的伙计,

看到店门没像往常一样准时开,

觉得奇怪才报了警……“规矩多”、“东西固定位置”——这些细节,

与手稿散页上“对某种秩序的偏执”、“内部一尘不染,物品摆放遵循隐秘的规则”的描述,

隐隐对应。凶手在选择目标上,严格遵循着手稿的指引。那么,下一步呢?

手稿里还有没有关于后续行动的提示?那些被撕掉的页面上,又记载了什么?

林雪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压在了肩上。她可能是唯一一个手握“剧本”的人,

尽管这个剧本残缺不全,且充满致命的陷阱。她不能再躲在暗处了,她必须做点什么。

她看着手机里存着的、之前因为学术交流而偶然存下的市刑警队长赵伟的工作电话。

直接联系他,坦白一切?这无疑风险巨大,但或许是现在唯一可能打破僵局的方法。

警方有资源,有力量,而她有凶手可能的行为模式线索。只是,

该如何取信于那位精明干练的刑警队长?如何解释手稿的来源和她之前的隐瞒?窗外,

夜色最深沉的时刻已经过去,天际透出一丝微光。林雪坐在电脑前,

屏幕的光映着她坚定而疲惫的双眼。她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开始整理思路,

将两起案件与手稿内容的对应点,以及自己的分析和担忧,尽可能清晰、有逻辑地记录下来。

她决定,天亮之后,她要主动拨打那个电话。无论结果如何,

她必须踏入这场由亡者手稿开启的黑暗棋局,

为了阻止下一个“镜中的双生”成为冰冷的尸体。

第6章 破碎滤镜清晨的阳光带着一丝怯生生的暖意,透过书房的窗帘缝隙,

在地板上投下狭长的光带。林雪一夜未眠,眼眶下带着淡淡的青黑,但眼神却异常清明,

甚至有些锐利。她面前的桌上,放着她连夜整理出来的笔记,

以及那本用牛皮纸重新包好的深蓝色手稿。最终,她没有选择直接打电话。那样太突兀,

也太容易在言语间产生误解。她决定发一封邮件,措辞谨慎,但内容清晰。

她以陈明远教授学生的身份,提及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些可能涉及连环犯罪理论的特殊手稿,

其内容与近期发生的两起命案存在“令人不安的相似性”,

希望能与警方进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些犯罪心理学层面的参考。邮件发出后,

等待的每一分钟都显得格外漫长。她想象着那位素未谋面的赵伟队长看到邮件时的反应,

是嗤之以鼻,还是将信将疑?出乎她的意料,仅仅两个小时后,她的手机就响了起来,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陌生的本地座机号码。林雪深吸一口气,接通了电话。

“请问是林雪林教授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而略带沙哑的男声,语调平稳,

透着一种公事公办的简洁,“我是市刑警队的赵伟。收到你的邮件了。”“赵队长,你好。

”林雪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冷静而专业。“邮件里提到的情况比较特殊。我想,

我们最好当面谈一谈。你今天上午方便来队里一趟吗?”赵伟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可以。”林雪没有犹豫。一小时后,林雪坐在了刑警队一间小会议室里。

房间简洁到近乎冷硬,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和咖啡混合的味道。赵伟坐在她对面,

身形挺拔,脸上带着长期熬夜留下的疲惫痕迹,但一双眼睛却像鹰隼般锐利,

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他身边坐着一位年轻的警员,正是小李,负责记录。“林教授,

感谢你过来。”赵伟开门见山,目光落在林雪放在桌上的牛皮纸包上,“邮件里说,

你发现的手稿内容,和周倩案、吴建国案有相似之处?”“是的。”林雪将牛皮纸包推过去,

“这是我导师陈明远教授的遗物。里面主要是一些关于犯罪心理,

特别是‘仪式感’犯罪的理论探讨。但其中包含了一些案例模拟……”她斟酌着用词,

“模拟的情节,与这两起案件的特征,重合度非常高。”赵伟小心地打开牛皮纸,

取出笔记本,戴上手套,开始翻阅。他看得很慢,眉头渐渐锁紧。

当他看到“都市隐士”和后面散页上“喧嚣中的孤独者”描述时,脸色明显凝重起来。

小李也凑过来看,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这本手稿,除了你,还有谁接触过?

”赵伟抬起头,目光如炬地盯着林雪。“应该只有我。

这是从陈教授封存已久的私人纸箱里发现的,我是唯一的整理者。”林雪坦然迎向他的目光,

“赵队长,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离奇。但我以我的专业信誉担保,

我发现这本手稿是在周倩案发生之后,吴建国案发生之前。我……我一开始也以为是巧合,

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直到第二起案件发生,以及……”她顿了顿,

没有提及那条诡异的短信,“我才确信这其中必有关联。”赵伟合上手稿,

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林教授,你的发现非常重要。

但这也引出了更多问题。首先,陈明远教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

他为什么要撰写这样一份……细节如此逼真的手稿?”这个问题直指核心,

也是林雪心中最大的困惑和痛处。她摇了摇头,声音低沉了些:“我不知道。

这也是我最想弄明白的事情。陈教授一生致力于打击犯罪,

我无法理解他为何会留下这样的东西。除非……”她犹豫了一下,“除非这手稿本身,

是某种研究的一部分,或者,它落入了不该落入的人手中。”赵伟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权衡。

然后,他示意小李拿出两张照片,推到林雪面前。一张是周倩案现场那个银质书签的特写,

背面那个抽象的天平符号清晰可见。另一张,则是从某个旧档案里翻拍下来的,有些模糊,

但似乎是一个类似的符号,刻在一块木质镇纸上。“这个符号,我们在周倩案的现场发现了。

而这一张,”赵伟指着那张老照片,

“是从陈明远教授多年前参与协办的一起旧案卷宗里找到的,那起案子最终悬而未决。

林教授,你对这个符号,有印象吗?”林雪的心猛地一沉。她仔细看着照片上的符号,

一种陌生的熟悉感萦绕心头。她确信从未在陈教授的公开著作或日常用品中见过这个符号,

但那种设计风格,隐隐透着陈教授那个时代某种小众学术圈子的气息。手稿里,

似乎也没有这个符号的记载。“我没有印象。”她老实回答,但一种寒意悄然蔓延。

这个符号的出现,仿佛一根若隐若现的丝线,将手稿、命案和陈教授不为人知的过去,

更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她记忆中那位睿智、温和的导师形象,似乎在这一刻,

裂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露出了背后深不可测的阴影。赵伟观察着她的反应,

缓缓道:“这个符号,可能是关键。看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陈明远教授的过去了,

尤其是……他可能未曾公开的那些部分。”会议室的窗户朝北,阳光无法直射进来,

房间里有些阴凉。林雪看着那两张照片,又看了看桌上那本深蓝色的手稿,

感觉自己正站在一个不断扩大的迷雾边缘,而迷雾的深处,是她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导师。

第7章 同盟与裂隙刑警队会议室里的空气,因为那个神秘的符号和陈教授不为人知的过往,

而显得格外凝重。赵伟提出的“重新审视”,像一把钥匙,

即将开启一扇尘封多年、可能布满蛛网甚至陷阱的门。“林教授,”赵伟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务实,“既然手稿在你这里,而你对陈教授的学术体系和生平也最了解,

接下来的调查,可能需要你的专业协助。当然,这存在一定风险,你可以选择拒绝。

”林雪几乎没有犹豫。她已经被卷入其中,退缩不仅意味着将未知的危险完全推给警方,

更意味着她将永远活在对导师和真相的猜疑与恐惧中。“我同意。

我需要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好。”赵伟点头,

对小李吩咐道,“安排两个人,

重新调阅所有与陈明远教授有关联的、尤其是涉及特殊符号或未结案的卷宗,注意保密。

另外,查一下陈教授生前的通讯记录、银行流水,看看有没有异常。”小李领命而去。

赵伟则将目光重新投向林雪:“当务之急,是确定手稿内容的指向性。

你说后面有关于‘第二个目标’的散页,提到了‘喧嚣中的孤独者’,与吴建国案吻合。

那么,手稿里有没有更具体的、关于后续行动的暗示?哪怕是一点点特征描述?

”林雪仔细回忆着那些散页的内容,摇了摇头:“非常模糊。只提到‘连续性’和‘演进’,

目标选择要形成对比但内核一致,都是对某种‘秩序’的偏执。

至于第三个目标会是什么类型,没有任何明确线索。”她顿了顿,想起那个红墨水的问号,

“但是,手稿里有‘卷二:镜中的双生’的标题,后面是空白,只有一个手写的红墨水问号。

我不确定这个‘镜中的双生’是指受害者之间的关系,

还是指凶手与追查者……”“镜中的双生……”赵伟重复着这个词,眼神锐利,

“凶手在模仿手稿作案,某种程度上,他确实像是手稿的‘双生子’。

但更重要的是受害者之间的关联。周倩和吴建国,一个都市精英,一个市井百姓,

他们的‘双生’之处,就在于那种内在的、对个人世界秩序的极端掌控欲。

那么第三个……”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寻找下一个潜在受害者的范围,

可以缩小到具有类似心理特征的人群,但这依然如同大海捞针。“或许,

我们可以从手稿本身入手。”林雪提出建议,“手稿的材质、打字机型号、墨水,

还有那些批注的笔迹,是否能做更专业的鉴定?也许能确定不同部分的形成时间,

或者发现其他细微的线索。还有,那些被撕掉的页脚,能不能看出是什么时候被撕掉的?

”赵伟表示同意:“技术队会做全面检验。不过这需要时间。”他看了看林雪,“在这期间,

你的安全是首要考虑。凶手知道你的存在,那条短信就是证明。

我会安排人手在你住所附近布控,你自己也要格外小心,有任何异常,立刻联系我。

”这种被保护的感觉并未让林雪感到安心,反而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

她就像一个活生生的诱饵。接下来的两天,林雪在一种极度紧绷的状态下度过。

她尽量待在家里,配合警方的调查,

同时反复研究手稿的影印本原件已被警方作为证物取走,

试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更多信息。她与赵伟保持着频繁的电话沟通,

交换着零星进展和各自的分析。警方那边的调查遇到瓶颈。

陈明远教授的公开记录清白得无可挑剔,那个神秘符号的溯源工作也进展缓慢,

如同石沉大海。对周倩和吴建国社会关系的深入排查,

也未能发现明显的交叉点或有价值的仇家。而林雪这边,她越是深入研究手稿,

越是感到一种深刻的寒意。陈教授在论述“完美犯罪”心理动机时,

提到了一种“创造者的***”——罪犯通过精心策划和执行,

仿佛成为了一个独特世界的创造者和规则制定者,凌驾于法律和社会规范之上。

这种洞察力深刻得令人害怕。在一次通话中,

林雪忍不住对赵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赵队长,我越看这份手稿,

越觉得……凶手可能不仅仅是在模仿。他可能是在进行一种……‘演绎’或者‘完成’。

他把手稿上的理论,当作神圣的文本在执行。他的动机,可能远超普通的仇杀或利益。

”电话那头,赵伟沉默了几秒,才开口道:“你的意思是,凶手的最终目的,

可能就是为了证明这份手稿的‘正确性’,或者说,完成陈教授未尽的……‘研究’?

”“我不敢肯定,但这是一种可能。”林雪感到喉咙发干,“如果真是这样,

那他的行为模式会非常固定,但也可能因为对手稿的极端忠诚,而做出任何极端的事情。

”这次交流后,两人之间出现了一丝微妙的裂隙。赵伟作为刑警,

更倾向于从实在的证据和动机出发,追查凶手的具体身份。

而林雪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仪式性”、“完成度”等概念,虽然提供了方向,

却显得有些虚无缥缈,甚至将案件引向了一个更抽象、更不可控的维度。赵伟没有明说,

但林雪能感觉到,他对她的一些分析开始保留态度,更专注于那些可以摸得着的线索,

比如符号、物证、通讯记录。他安排的保护,在林雪看来,也更像是一种控制下的监视,

以确保她这个“信息源”不会脱离视线或带来意外。这种信任的折扣让林雪感到些许孤立,

但她理解赵伟的立场。只是,那种明知危险在靠近,却无法有效预警和阻止的无力感,

与警方侦查步伐的迟缓交织在一起,让她内心的焦灼与日俱增。她独自一人在书房里,

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手稿的阴影笼罩着她,凶手的目光似乎无处不在,

而唯一的同盟者,也因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产生了距离。她知道自己不能完全依赖警方,

必须靠自己更深入地挖掘下去,从导师破碎的过往中,找出那个隐藏在“镜中”的对手。

第8章 错误方向调查陷入了胶着。对陈明远教授过往的挖掘,如同在厚重的迷雾中摸索,

进展缓慢得令人心焦。那个神秘符号的溯源工作也迟迟没有突破,

仿佛它只是一个偶然出现、毫无意义的涂鸦。警方的主要精力,

重新回到了对周倩和吴建国社会关系的交叉排查上,

试图找到那个隐藏在两张关系网交点上的黑影。林雪则将自己关在书房里,

面前铺满了手稿的影印件和她自己整理的笔记。与赵伟之间那微妙的裂隙让她意识到,

不能完全依赖警方的视角。她必须用自己的专业,从心理层面去理解对手,预测他的下一步。

“镜中的双生”……这个词在她脑海中反复回响。

如果周倩和吴建国是某种意义上的“双生”,那他们的共同点,除了对秩序的偏执,

还有什么更深层的联系吗?她尝试为两人建立心理侧写,但可供分析的行为信息太少,

侧写显得单薄而模糊。就在她苦思冥想之际,赵伟那边似乎有了突破。电话里,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久违的振奋:“林教授,我们可能找到了一条重要线索。

在交叉比对周倩和吴建国的通讯记录时,

发现一个共同的联系人——一个叫‘孙禹’的自由记者。这个人曾经采访过周倩,

写过一篇颇有争议的财经报道。而吴建国茶馆所在的街区改造项目,

他也曾深入调查并发表过批评文章。”“孙禹?”林雪对这个名字毫无印象。“嗯。

这个人以挖掘深度报道闻名,但手法有时比较激进,树敌不少。更重要的是,”赵伟顿了顿,

“我们调查发现,他大约在七八年前,曾经旁听过陈明远教授在大学的几场公开讲座,

并且试图预约采访陈教授,但被婉拒了。他有动机,也有机会接触到与陈教授相关的信息圈。

”一个同时与两名受害者有过交集,并且与陈教授有过短暂关联的人!

这无疑符合连环杀手侧写中“陌生人作案但存在微弱联系”的特征。林雪的心也提了起来,

难道这个孙禹,就是那个隐藏在暗处的“镜中双生”?“我们正在定位他的行踪,

准备进行询问。”赵伟的语气恢复了惯有的沉稳,“如果他有问题,

这次接触可能会打草惊蛇,但也是突破的机会。”挂断电话后,林雪坐立难安。

她立刻打开电脑搜索“孙禹”的信息。网络上能找到他的一些报道,文风确实犀利,

带着一种试图揭穿一切伪装的冷峻。她甚至找到了他一张模糊的工作照,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面容清瘦、眼神看起来有些执拗的年轻人。会是他吗?一个因报道结怨,

或因崇拜陈教授而走火入魔的记者?这个形象,似乎能与高智商、善于策划的凶手形象重叠。

随后的几个小时,林雪在焦虑的等待中度过。她既希望孙禹就是凶手,让案件尽快了结,

又隐隐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对。手稿体现出的那种冷静到近乎非人的策划力,

与孙禹报道中透露出的、带着某种理想主义色彩的愤世嫉俗,似乎存在一种气质上的差异。

傍晚时分,赵伟的电话终于来了。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和失望:“不是他。

”林雪的心一沉。“我们找到了孙禹。他这半个月一直在邻市做一个封闭式的专题采访,

有完整的不在场证明。他对周倩和吴建国的死表示震惊,但承认与两人确实因报道有过不快。

至于陈教授的讲座,他说只是当时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想去听听,采访被拒后就没再联系。

”赵伟叹了口气,“线索又断了。这家伙是个刺头,对我们的询问很不满,

差点要写文章控诉警方***。”一场空欢喜。错误的方向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可能也让真正的凶手更加警惕,或者,他正在暗处嘲笑着他们的徒劳。

沮丧的情绪像潮水般涌来。林雪挂了电话,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对手不仅残忍、狡猾,

似乎还能预判或者说引导着调查的方向。那条“你看,故事才刚刚开始”的短信,

此刻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戏弄。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街道上熙攘的车流和行人。

世界依旧正常运转,没有人知道一场阴冷的死亡游戏正在暗处进行。

警方布控的便衣车辆依旧停在不起眼的角落,提供着保护,也象征着她被囚禁的处境。

必须换个思路。林雪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孙禹这条线是错的,

说明凶手可能并非通过这种明显的社会关系与受害者产生联结。或许,联结的方式更为隐秘,

甚至可能与手稿中强调的“秩序”类型有关?她重新坐回书桌旁,

目光落在那些泛黄的影印件上。也许,答案还是藏在手稿本身,藏在陈教授的过去里。

她想起赵伟提到过的,那个符号出现的旧案卷宗。她拿起手机,拨通了赵伟的电话。

“赵队长,关于那个旧案……我能看看卷宗吗?也许里面有一些细节,

是档案记录无法完全呈现的。尤其是,和陈教授相关的部分。”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似乎赵伟在权衡利弊。最终,他说道:“好吧。有些纸质记录确实没有完全电子化。

明天上午,你到队里来,我安排你看一部分非核心内容。” 他顿了顿,语气严肃地补充道,

“但林教授,记住,这只是为了寻找线索,不要深陷其中。有些过去的案子,

之所以悬而未决,是有原因的。”赵伟最后的提醒,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警告。

林雪挂了电话,感到一丝寒意掠过。陈教授那破碎的滤镜之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学术的深渊,

还有可能牵扯着更为久远、更为复杂的秘密。而探寻这些秘密,

本身可能就伴随着未知的危险。但此刻,她已别无选择。

第9章 密码突破市局档案室特有的陈旧纸张和灰尘气味扑面而来,

带着一种时光凝固的沉闷感。林雪坐在靠窗的一张长桌前,

赵伟将一本厚厚的、封面标注着“7·23悬案”字样的牛皮纸卷宗盒放在她面前。

“这是当年那起悬案的部分非核心资料,”赵伟的声音在安静的档案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你可以看里面的现场照片副本、部分物证记录,

以及陈教授当时出具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的摘要。

涉及证人证言和具体侦查手段的细节不能看。”他的语气平淡,但眼神里带着提醒,

仿佛在说“适可而止”。“我明白,谢谢赵队长。”林雪点了点头,

手指有些发紧地按在冰冷的卷宗盒上。赵伟还有别的会议,留下小李在档案室门口等候,

便先行离开了。偌大的档案室里只剩下林雪一个人,以及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噪音。

她深吸一口气,仿佛要鼓起勇气,才掀开了沉重的盒盖。卷宗里的纸张已经泛黄发脆。

她首先看到的是现场照片的复印件。那是一个老旧的单身公寓,混乱,血腥,

与周倩和吴建国案那种刻意的整洁形成骇人的对比。死者是一名独居的男性技术员,

死因是利刃造成的致命伤,但现场显示出过度杀戮的迹象,充满了愤怒和失控。

林雪强忍着不适,翻看物证记录。其中一页提到了在现场发现的一个木质镇纸,

上面刻着一个“抽象的天平符号”,与周倩案书签上的符号一致。记录显示,

当时这个符号未能追查到来源,成为悬案的关键疑点之一。

她迅速翻到陈明远教授当年出具的心理分析报告摘要。报告是打印的,

后面有陈教授的亲笔签名。摘要内容显示,

陈教授认为凶手可能是一个内心极度压抑、对秩序有偏执渴望,

但在特定***下会突然爆发、行为失控的个体,行凶带有“清理”和“惩罚”的意味。

报告建议侦查方向集中在与死者有密切接触、且性格存在明显矛盾的人身上。

这份报告的分析,与眼前这些血腥混乱的照片似乎能对应上。但林雪的心却一点点沉下去。

这个案子,无论从受害者类型、现场氛围还是凶手的心理画像,

都与现在这两起冷静、精密、充满仪式感的案件截然不同。唯一的共同点,

似乎只有那个神秘符号。难道符号只是一个巧合?或者,

它代表着某种更庞大、更复杂的东西,而眼前的旧案和现在的新案,只是它不同的表现形态?

她不甘心,又仔细翻阅卷宗里的其他附件。在几份现场物品清单的末尾,

她看到了一页用老式打字机打出的、看似无关的杂物清单副本,夹杂在档案里,

似乎是当时随手记录后归档的。清单上列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但在清单的右下角,

有一行非常不起眼的手写小字,墨水颜色与陈教授签名笔迹相同:“秩序源于恐惧,

密码藏于规律。”林雪的心猛地一跳。这行字没头没尾,像是随手写下的批注或灵感碎片,

与清单内容毫无关联。但在此时此刻,结合那本充满密码和隐喻的手稿,

这行字仿佛一道闪电,照亮了她脑海中的某个角落。密码藏于规律……手稿的加密方式,

会不会就藏在它自身的行文规律里?她之前一直试图从内容本身寻找答案,却忽略了形式?

她立刻向小李表示资料看完了,然后匆匆离开市局,几乎是跑着回到了家。关上门,

她立刻拿出警方归还的手稿影印本原件仍需技术鉴定,铺在书桌上。

她不再专注于那些令人不安的内容,而是开始分析手稿的结构、用词习惯、段落划分。

她回忆陈教授生前的研究习惯,他喜欢在一些看似随机的数字或字母组合中隐藏信息。

她首先尝试了最简单的字母位移密码,无效。她又注意到,手稿中某些段落的开头字母,

如果连起来,似乎能组成无意义的单词。她尝试了隔行取字、分段取首字母等多种方式,

都一无所获。汗水从她的额角渗出。她强迫自己停下来,深呼吸,

再次回想那行小字:“秩序源于恐惧,密码藏于规律。

” 规律……什么是最显而易见的规律?她的手拂过影印本上那些陈教授的手写批注。

批注的笔迹,除了内容,本身有没有规律?她仔细审视那些批注的位置。忽然,

她发现一个之前忽略的细节:在“卷一”部分,有几条批注并非写在相关段落的旁边,

而是写在页面的特定角落——比如,第一条批注在页眉,第二条在段落中间,

第三条在页脚……它们的位置似乎没有逻辑,但批注的序号如果对应页码和行数呢?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