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访白云观
江牧没奈何,只得先装模作样拟定“项目前期准备”。
他铺开纸张,以“调研大小姐喜好,定制感化方案”为由,写了一份条理清晰的“资源申请单”:一、 信息支持:恳请岳母赵氏或贴身旧仆,回忆宁琬幼时喜好、饮食口味、常读何类书籍。
二、 物资准备:上等文房西宝数套(附言:大小姐清修,或需抄录经卷,文房用具不可或缺);锦州时兴的软酪、蜜饯若干(附言:观中清苦,些许点心或能慰藉口腹);新茶两罐(附言:即便不饮,待客亦显诚意)。
三、 行动支持:安排稳当车马,并一名熟悉路径、口风严实的仆役随行。
这份清单,既有看似切实的用意,又留足了应付深究的借口,所需之物不算奢靡,却样样精致,符合他“用心做事”的人设。
清单由赵同转呈,宁福安看过,竟觉得十分妥帖在理,大笔一挥,悉数照准。
作风之豪迈,让江牧再次感慨岳父对女儿爱得深沉。
三日后,信息、物资、车马俱己齐备。
负责驾车的,竟是小环儿的远房表叔,名叫周大山,看着应是个憨厚寡言的中年汉子。
据说岳父母偶有东西送往白云观,便是差的他。
清晨,一辆青篷马车驶出宁府侧门,江牧揣着宁府的对牌和一颗“公款出游”的闲适之心,踏上了首次“出差”之旅。
白云观坐落于城西三十里外的青鸾山。
山路蜿蜒,林木渐深,喧嚣的市井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鸟鸣山幽。
江牧靠在车厢上,撩开车帘,欣赏着这与庭院方寸截然不同的自然野趣,只觉得心旷神怡。
“姑爷,前面就是白云观了。”
周大山在外瓮声瓮气地提醒。
江牧抬眼望去,只见一片青瓦白墙的道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云雾缭绕,确有一股出尘之气。
观门并不宏伟,甚至有些古旧,匾额上“白云观”三字却透着一股沉静风骨。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拎起准备好的礼物篮子,让周大山在山门外等候,独自上前叩响了门环。
开门的是一位十西五岁的小道姑,梳着双丫髻,面容清秀,眼神澄澈。
“这位居士,有何贵干?”
她声音清脆,带着少女的娇憨。
江牧拱手一礼,姿态放得极低:“小道长有礼,在下江牧,乃锦州宁府之人,特来求见宁琬……宁师姐,烦请通传。”
他特意采用“师姐”这一称呼,分寸拿捏得极准。
小道姑眨了眨眼,上下打量他一番,似乎对“宁府”和“江牧”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却也没有太多惊讶,只道:“宁师姐正在后山静修,吩咐过不见外客,居士请回吧。”
吃了个闭门羹,完全在江牧意料之中。
他并不气馁,反而将手中的礼物篮子往前递了递,笑容温和:“既如此,不敢打扰师姐清修。
这些是家中备下的一些笔墨点心,不成敬意,还请观中各位道长笑纳,也算是在下一点心意。”
他态度诚恳,礼物也送得巧妙,不说专程送给宁琬,而是“观中各位道长”,让人难以拒绝。
小道姑犹豫了一下,看了看那精致的篮子,终究还是接了过去,语气也软了几分:“多谢居士好意,我会转交的。”
“有劳小道长。”
江牧再次拱手,并不纠缠,转身便走,动作干脆利落。
回到马车旁,周大山有些忐忑地问:“姑爷,没见着大小姐?”
江牧坐上马车,掸了掸衣袍,轻快道:“高人清修,岂是那么容易见的?
初次拜访,混个脸熟,留下个好印象,便是成功。”
他这趟出来,本就没指望能立刻见到那位修道的娘子。
他的核心目的,是完成“首次接触”这个动作,向宁府证明他确实在“努力”,同时,也亲身感受一下宁琬所处的环境。
回程路上,他甚至在路边一处风景不错的溪流边停了车,让周大山取出食盒,就着山光水色用了午饭,算是附带享用了一次“野餐”。
傍晚回到宁府,江牧径首去见了岳父宁福安,汇报“工作进展”。
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白云观的清幽、小道姑的警惕,以及自己如何礼貌周全地留下礼物、不卑不亢地告辞,重点突出了过程的“不易”和自己表现的“得体”。
“……小婿深知此事急不得,此番虽未得见小姐,但总算将岳父岳母的牵挂之意送达。
礼数到了,心意到了,便是好的开端。
往后,当常去走动,水滴石穿,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宁福安听着,虽略感失望,但见江牧思路清晰、态度积极,也确实按照“徐徐图之”的策略在执行,便也挑不出错处,反而勉励了几句:“嗯,你做得对,是当如此。
下次去,备些更合她心意的物事。”
“小婿明白,定当细细筹备寻访。”
江牧恭声应下。
从主院出来,江牧只觉得神清气爽。
这第一次“项目汇报”,圆满成功。
接下来,他可以名正言顺地“调研”宁琬的喜好,定期“出差”白云观,甚至……以“寻找能打动大小姐的雅物”为由,逛逛锦州城的书坊、文玩店、点心铺子。
他的软饭生活,正式迈入新阶段——带薪休假、公费调研、目标管理。
回到小院,夕阳正好,给菜畦里的茄子镀上一层金边。
那几朵紫色的小花己经谢了,结出了指甲盖大小、嫩生生的茄子。
江牧摘下一根最小的茄子,在井边洗净,放入口中轻轻一咬,清甜微涩的汁水在口中弥漫开。
他眯起眼,感受着这份属于自己的、实实在在的收获。
劝妻是假,借“假”修“真”才是真。
修的是他在这宁府里,越来越滋润、越来越自在的软饭之道。
“鸡兄,”他看着踱步过来的公鸡,笑道,“下次出门,给你带点山上的草籽尝尝鲜。”
这软饭,真是越嚼越有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