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好雨落荒地
才坐下,班主任章老师的大嗓门在讲台上响起。
“建军,请到前排就坐!”
叽叽喳喳的教室,所有同学转头向后看过来。
在班主任微笑的表情和同学的注视下,苏建军起身慢慢走到前排。
班主任伸手指着讲台下的唯一空位。
“请坐!”
“现在,我通报一下各位的中考成绩。”
话音刚落,章老师白皙的右手举起,伸出修长的食指向上推了推金丝边的眼镜。
扭头转向一侧,还是那根食指按住高耸的鼻梁一侧,向着讲台边的空处,用力擤了一下鼻子,换个方向、换一只手,同样的动作再擤一下,然后双手对搓。
完成了他的招牌操作。
对于这个年轻的语文教师,唯一让同学们不能忍的就是这一点。
不过一年来的朝夕相处,大家己经见怪不怪。
“所有人都说,我平时功夫下得不深、管教不严,这次中考肯定不咋的!
事实胜于雄辩!
初中三个班,我们班的总成绩和平均成绩都排第一!”
又是一次停顿,眼镜后面微笑的表情再次显露。
几个女生带头鼓掌,教室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也许是刚才擤完鼻涕的放松,也许是得到了大家的鼓励,这次的表情看起来更显亲切,更加生动。
“我们班有全年级语文最高分。”
再次推了下眼镜。
接着说道:“语文最高分118。
请苏建军同学起立,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这次他放下手上的单子,带头鼓掌。
苏建军略显腼腆地站起来,愣了愣,对着讲台轻微鞠了一躬。
“不过略显遗憾地是,建军同学的数学没考好。。。。”
刚坐下的苏建军,突然间心一沉。
接着,章老师宣布了总分前十名同学的各科成绩,然后把所有成绩单分发下去。
看着自己不到80分的数学成绩,苏建军的大脑一片空白。
他的第一志愿,是地区市中师。
刚才进校后遇到了几个同学,有人悄悄提到了今年市里中师院校的录取分数。
此刻把语数外合在一起,算了两遍,建军离录取线差10分。
公布完成绩,并对重要事项作了说明后。
班主任掏钱让两个同学到校门口小卖部搬了两箱雪糕上来。
这会儿他也走下讲台。
教室里自由随意地围了几个圈。
三年同窗,马上各奔东西了,今天返校有很多话要聊。
前排都是成绩较好的。
章老师和大家一人一枝雪糕,正在开心地嗦着。
大大咧咧地又舔了一口后,章老师对着大家说:“我头一次带毕业班,成绩还可以哈。”
说完眼神转了一圈看看身边的同学。
“就是有几个数学都没发挥好,建军也是。
你平常还是比较平衡的,这次虽然总分不错,但这样一看,语文的高分,真是‘好雨落到荒地里了。
’哈哈。”
他自顾自地开心,对于苏建军来说,越发落寞。
他记得中考次日早上在中心镇中学开考数学,头一天结束时,班主任把所有准考证都收了,怕同学们丢三落西,说好次日在校门口集中分发。
但次日别的同学都正常进去了,就剩下自己班的围在校门口等班主任的到来。
后来大家都听说,章老师恋爱受挫,前一晚喝多了,起晚了。
晚了几分钟进考场时,建军暗暗告诉自己,就差几分钟,不会有影响的。
但摊开试卷,拿起笔开始答题时,他的心脏还是不正常地跳了好一会儿。
做到后面的大题,虽然心跳平复了,但他的脑子怎么都安静不下来。
最后一道应用题他是糊涂着写完的。
还好下午的英语,原本是他的弱项,但考试时发挥得还不错。
最终分数也比平时模拟测试时高。
班主任还安慰了几句,说他完中达线读高中肯定没问题,反正第二志愿有报本县完中,将来考个大学岂不是更好!
苏建军自己心里最清楚,父母身体弱,哪有条件供他读完高中再读大学。
这几年中专中师最吃香,自己这种家庭条件,最好的前途,就是考进中师或中专,一是立马农转非,二是三年读完就工作。
姐姐中专还在读呢,家里供不起。
骑车回家的路上,空气里满是热烘烘的,跑过农田边的芦竹林,一只鸟叫都不见。
天空蒙着一层看不见影子的云层,阳光惨白地晃着大地。
回到家,书包往堂屋墙角的椅子上一扔,喊了一声“大黄!”
,一人一狗坐在东边的小河边,一手抚摸着大黄狗的毛,一手有一下没一下地往河心里丢小石子。。。。。。。
叮铃铃。。。。。。一阵车***传来,一台绿色的二八大杠拐进了房舍前。
“苏建军。。。。。。有人在家吗?”
苏建军从鸡舍里探出头,看到邮差,走出来打了招呼。
“你的,两封信。
还有个录取通知书。
收好啊!
来,这里签下字。”
拿着两封信,坐在厨房前的榆树荫下,拆了录取通知书,还真是第二志愿的墩庄高级中学的。
看了一眼放在一边。
另一封信来自海东市卫生学院,看着地址,再看字迹。
姐姐的信。
展开三折的信纸,娟秀的行楷,浅蓝色的墨水书写,一眼让人舒心。
姐姐信里问了建军的中考成绩,还透露了海东中师今年的录取分数线,还问了家里的情况。
姐告诉他,放假后,她和同乡的胡同学找了个单位的零工在做。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满是期待,期待弟弟能如愿进入市中师就读,姐弟俩还能同城结个伴儿。
从小上村里的小学,就是姐姐带着弟弟一起走路上学,在学校有人欺负,当姐的也会出头,尽管有时女孩子的气势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姐弟齐上阵,总有个帮衬。
升入乡初中,也是同校,尽管姐姐高了两个年级,但姐姐的各科成绩一首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欢喜和赞赏。
建军入校后,各科老师都知道他是谁的弟弟,要求上也会特殊一点。
这方面建军一首有点儿欲拒还迎。
不过建军从小心里就清楚得很,自己在读书方面虽然不算差,但与姐姐比起来,还是有距离。
就像初三年级每月的红榜,他读初一时,初三的姐姐,每回综合排名都在红榜的最左侧头一张上,从来就没有落到十名后面,待到自己读初三时,最强的一次也不过第十二名,多数时候都在前二十上下徘徊。
晚饭时,建军把姐姐的信跟母亲读了一遍。
然后母亲指着另一封信问:“还有这个信是哪里来的?”
同时放下筷子,拆开,拿出硬面纸沿对折线打开,看看鲜红的章,再合起来,看着正面的鲜亮漂亮的建筑图案和烫金的一行字,眼里满是疑问,疑问里还有一丝惊喜。
建军抬了下眼皮继续喝粥,不咸不淡地回了句:“墩庄高中录取通知书。”
通知书中附着的一张入学须知和缴费信息等,被建军提前收了起来。
母亲不识字。
听了后先是眼里闪了一片光亮,继而感觉建军并不高兴,顿了顿后端起碗,说道:“晚上给你姐回个信啊。
这些事都告诉她。
也给你爸写个信。”
“不写!”
建军的话声音不大,但言语腔调都像茅房里泡了很久的砖块,臭而且硬。
“细麻雀儿!
这么大人了,说的什么话!”
母亲面露愠色。
“我又不去读高中。”
“你姐之前不是说你能考上市里的中师的吗?
没考好啊?”
母亲的语气温和,有点儿试探地问。
“数学没考好,差了几分。”
建军忽然想起姐姐信的末尾那句话,语气变得和缓了些。
姐出去读书后,每次来信都会特别备注一句:跟妈妈说话不要冲,她不识字,你不要让她生气难过!
“去上高中,接着再上大学。
很贵的。
我不上了,打工!”
母亲认真看看他:“你出去打工?
你照照镜子,虽说你个子这么高了,你身上有几两肉?”
“就算不出去打工,在家养鸡不也有收入。”
“你在家养鸡?
你看村里有一个算一个,哪个不笑你!”
母亲都被他气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