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1、今天我是外卖员我是在一阵腐臭味里醒来的。地板是凉的,水泥地,

裂缝里塞着烟头和泡面渣。头顶的日光灯一闪一闪,像垂死病人的心电图。

窗外是凌晨五点的天,灰得像一块泡发的抹布。我猛地坐起,后脑撞上铁架床,

疼得眼前发黑。我不是在睡觉。我是——换了个身体。我低头看手。粗糙,指节粗大,

左手无名指有道疤。这不是我的手。我的手修长,常年握笔,中指有茧。我摸脸。胡子拉碴,

颧骨高,下巴歪。这不是我的脸。我翻身上床,

从枕头下摸出一部破屏手机——这是我醒来后的第一反应:找身份。手机锁屏,需要指纹。

我试了右手拇指,没反应。 食指,没反应。 最后是左手小指——亮了。

壁纸是一张合影:两个男人搂着一个穿吊带的女人,在烧烤摊前咧嘴笑。我认不出他们。

相册里有张身份证照片:张伟,男,31岁,城西区柳树巷47号。柳树巷47号,

就是我现在躺着的地方。我翻记录:欠费停机,三天没接单,房东催租电话打了17个。

我是个外卖员。我打开微信,头像是一只龇牙的狼。

朋友圈最后一条是昨天发的:“干完这单去喝酒!新来的护士妹妹约我了!

” 配图是个穿白大褂的女人,笑得勉强。我盯着那张脸,忽然觉得眼熟。不是因为她好看,

而是——她眼角有颗痣。和我一样。我冲进厕所,撞开镜子。镜子里的男人满脸胡茬,

眼窝深陷,但右眼角那颗小痣,清晰如昨。泪痣。从23岁起,

我就开始做那个梦:在陌生房间里醒来,别人叫我不同的名字,我慢慢适应,直到某天,

我在镜子里看见这颗痣——然后惊醒。我以为是创作素材。毕竟我是个写小说的,

笔名“第七夜”。可现在……梦成真了。

我颤抖着从夹克内袋摸出一样东西——一本皮面日记本。黑色,边角磨损,锁扣断了。

我不记得我有这本日记。翻开第一页,字迹是我熟悉的:“如果你醒在陌生房间,别信记忆,

信泪痣。”“如果你看见这句话,说明你已经开始了。”“别信APP,别喝牛奶,

别睡太久。”“记住:你不是第一个。”我手一抖,日记掉在地上。谁写的?我?

还是“张伟”?我强迫自己冷静。语文老师的职业习惯救了我——分析,记录,推演。

我翻到后面,发现一页页空白,直到最后一页,一行新字浮现,墨迹未干:“第1天。

我是谁?”是我的笔迹。可我……没写过。门外突然炸响砸门声。“张伟!开门!房租!

再不开我砸了!”是本地口音,暴躁。我深吸一口气,抓起头盔,打开门。房东是个胖男人,

秃顶,手里攥着烟:“欠三天了!三百八!现在交!”我点头,摸口袋——空的。

“钱放桌上。”他瞪我一眼,转身走了。我关上门,冲向那张油腻的桌子。桌上没钱。

只有一张皱巴巴的便利贴,上面写着:“别信他。他昨天看见你吐血,说你要死了。

”我浑身发冷。吐血?我?还是张伟?我冲进厕所,翻开垃圾桶——没有血迹。

打开冰箱——半瓶牛奶,保质期昨天过期。柜子里有药,标签模糊,只看得清两个字:镇定。

我打开手机相册,翻找“张伟”的生活痕迹。一张医院检查单跳出来。

姓名:张伟诊断:慢性胃出血,建议住院备注:近期有幻觉报告,建议精神科会诊幻觉?

我盯着那两个字,忽然想起——昨天那条朋友圈,“护士妹妹”根本不是医院的。是养老院。

我点开她的头像,朋友圈最新一条: “今天照顾的老爷爷又说‘我不是我’,吓死我了。

”配图是养老院走廊,墙上挂着一幅画:一个男人站在镜子前,镜中却是另一个人的脸。

我盯着那幅画,心脏骤停。那镜子的位置……和我现在站的地方,一模一样。手机突然震动。

一条新消息,来自一个没有备注的号码:“第1天,载体激活。欢迎回来,LY-0。

”我手一抖,手机掉进马桶。水花四溅。我跪在地上,捞起手机,屏幕一片漆黑。

但就在关机前,最后一帧画面闪过——是那本日记的封面。在倒影中,

我看见自己右眼角的泪痣,正缓缓变红,像一滴即将坠落的血。2、我是医生,

但我怕血我再睁眼时,闻到了消毒水的味道。干净、冰冷、带着一丝甜腻的腐朽气。

头顶是无影灯,白得刺眼。耳边有仪器滴答声,规律得像倒计时。我躺在一张皮椅上,

身上盖着浅蓝色布单,手腕上贴着标签:陈明远,男,38岁,

整形外科主任医师今日手术:面部创伤修复患者:李某我猛地坐起,布单滑落,

露出一身挺括的白大褂。胸前名牌写着“陈医生”,

照片上的人方脸、薄唇、眼神锐利——不是我。但右眼角,那颗泪痣,还在。

我冲向墙角的洗手池,撞开镜子。脸变了。颧骨高,法令纹深,眼角有细纹,但那颗痣,

像一枚钉子,牢牢钉在我身上。“陈医生?”门外传来护士的声音,“患者已经进手术室了,

您还好吗?”我张了张嘴,声音沙哑:“我……没事。”“您昨晚值夜班,脸色很差。

”护士推门进来,递来一杯牛奶,“沈博士说,您最近融合度波动,得补营养。”沈博士?

又是这个名字。第一章那条短信里出现过:“沈博士说,该做融合了。”我盯着牛奶,

想起日记里的警告:“别喝牛奶。”我接过,假装喝了一口,趁她转身时,

倒进旁边的绿萝花盆。土面瞬间冒起细小的白烟。我手一抖,杯子差点摔了。“陈医生?

”护士回头。“没事,呛到了。”我强笑。她走了。我蹲下身,

盯着那盆土——它正在缓慢变黑。手术室。我站在无影灯下,看着手术台上那个男人。

他左脸严重撕裂,血肉模糊,但右半张脸……和我一模一样。不是像。

是完全相同——眉骨弧度、鼻梁高度、唇形,甚至连右眼角那颗痣的位置,都分毫不差。

我手开始抖。“陈医生?”助手递来手术刀,“要我来吗?”“不用。”我咬牙接过。

刀尖触到皮肤的瞬间,一股电流窜上脊椎。我眼前一黑,

猛地跌入一段不属于我的记忆——我在手术台前,主刀一台面部移植。患者是个年轻女人,

脸被烧毁。我说:“这次用的是最新克隆皮层,不会排异。”助手问:“编号?

”我答:“LY-3,融合度87%。”女人突然睁眼,嘶吼:“我不是林晚!放我走!!

”我面无表情,按下镇静剂——她闭眼前,

最后一句话是:“你们……在造鬼……”记忆戛然而止。我站在手术台前,

刀尖已划开患者皮肤,血涌出。我怕血。真正的“陈明远”不会。可我胃里翻江倒海,

冷汗浸透后背。“陈医生!”助手惊呼,“您怎么了?”“……没事。”我强撑,“继续。

”我强迫自己缝合,一针,两针,手抖得像帕金森。每缝一针,那段记忆就闪回一次。

那个女人……是“林晚”? 沈博士要复活的人? 而我……是她的“丈夫”载体?

手术结束,我逃也似地冲进更衣室,反锁门。翻开随身带的日记本——它居然跟着我过来了。

最后一页,新字浮现: “第2天。这身体的主人……去哪了?”我翻到前面,

发现第一页的警告下面,多了一行小字: “他们用死人填活壳。”我浑身发冷。突然,

更衣室的灯灭了。应急灯亮起,红得像血。我听见走廊有脚步声,很轻,

但每一步都和我心跳同步。我屏住呼吸。门把手,缓缓转动。我抓起椅子,准备砸。门开了。

是那个患者,脸上缠着纱布,被护士搀扶着。“陈医生……”他声音模糊,

“谢谢你……救了我……”我松了口气。可就在我放松的瞬间—— 他猛地掀开半边纱布。

那张脸,和我一模一样。他咧嘴笑了,血从嘴角渗出: “下一个,是你。”灯,灭了。

我再睁眼时,躺在医院天台边缘,风很大。日记本在风中翻页,停在一页空白处。

一行新字,缓缓浮现: “第3天。我在养老院。

”3、养老院里的毕业照我是在一阵茉莉花香里醒来的。阳光透过米色窗帘洒进来,

床头柜上摆着保温杯、老花镜、一盒降压药。墙上挂着一幅字:“桃李满园”。

我躺在一张硬板床上,身上盖着印有“康乐养老院”字样的薄被。 窗外,

一群老人正在做早操,动作缓慢,像一群被提线的木偶。我坐起身,头有点晕。

镜子里的男人六十多岁,头发花白,脸上沟壑纵横,但右眼角那颗泪痣,

依旧清晰如初——像是唯一没老去的东西。

床头柜上有张合影:一群白发老人围着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背景是教学楼。

照片下方写着:“2003届毕业20周年 reunion,林远老师与学生们”林远。

我的名字。可我不是林远。 至少……不是这个林远。我翻找衣物,

在夹克内袋摸到一本退休证:姓名:林远,原职:市二中语文教师,退休时间:2020年,

备注:阿尔茨海默症早期,需定期探视。阿尔茨海默?

可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2015年才毕业,2018年车祸身亡?不,

那是“他们”说的。 可我现在……活在2025年?还是2045年?

我翻开随身带的日记本。最后一页,新字浮现: “第3天。这具身体,已经‘死’过一次。

”我心头一紧。突然,门被推开。一个穿蓝裙子的女人端着粥进来,四十多岁,

眼圈发黑“爸,您醒了?”她轻声说,“今天感觉怎么样?还认得我吗?”我盯着她,

她不是我女儿。可她眼里的期待,像刀子。“……还好。”我含糊应道。

她松了口气:“您昨天又说‘我不是林远’,把护工吓坏了。医生说,最近别***您。

”我低头喝粥,手微微发抖。她走后,我立刻翻找抽屉。在一个铁盒里,

我找到一张泛黄的报纸剪报:“中学教师林远车祸身亡,年仅32岁”“家属拒绝对外发声,

葬礼低调举行”“学生悼念:他是最好的语文老师”日期:2022年4月3日。

2022年?可现在是2025年?我“死”了三年?我继续翻,又找到一本相册。

里面全是“林远”的人生:毕业照、结婚照新娘陌生、家长会、公开课……每一张,

都是我,又不是我。最后一张,

姓名:林远死亡登记:2022年4月5日状态:已火化备注:家属申请“记忆延续计划”,

启用P-HOST-3载体P-HOST-3?和第一章的“LY-0”呼应上了。

我是“载体”,是“容器”,是他们用来延续死者记忆的壳。我浑身发冷。突然,

相册夹层里滑出一张小照片: 是“林远”和一群学生的毕业照,但被剪掉了大半。

只剩他一个人站在讲台上,笑得温和。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如果你看到这张照片,

说明你醒了。别信‘死讯’,他们用死亡骗你顺从。”字迹……是我的。可我从没写过。

我冲出房间,在走廊尽头找到护工站。“请问,林远老师……到底是哪天去世的?

” 护工抬头:“2022年啊,您忘啦?那天暴雨,他开车去学校拿教案,

撞上了水泥罐车。”“尸体呢?”“火化了,骨灰交给妻子了。”“妻子呢?

” 护工皱眉:“您……真不记得了?您妻子林晚,三年前就病死了。”林晚。

那个在手术室里尖叫“我不是林晚”的女人。我踉跄后退,撞上墙。原来如此。

我不是在复活“林远”。我是在成为“林远”,去陪伴一个早已死去的“林晚”。

沈既明要的,不是一个复活的丈夫,而是一个愿意永远演下去的演员。我回到房间,

翻开日记。最后一页,新字浮现,墨迹鲜红,像血:“第4天。我在酒吧。

”“吉他包里有封信:‘爸,我不是你儿子……’”我合上日记,望向窗外。

一群老人正在放风筝。线断了,风筝飞走。老人仰头看着,笑了,像是解脱。

我忽然明白——他们不怕死。他们怕“活着”却不是自己。而我,已经死了三次。

一次在车祸里,一次在火化炉里,一次,在他们给我写好的人生里。

4、歌手的遗书我是在一阵吉他声里醒来的。震耳欲聋的电音,

混着口哨、口红、汗味和廉价香水。舞台灯光扫过,我躺在后台沙发上,

身上盖着一件皮夹克,耳边是欢呼声:“阿远!再来一首!”我猛地坐起。

镜子里的男人三十出头,长发扎成小辫,耳钉闪亮,右眼角那颗泪痣,

像一枚嵌在摇滚灵魂里的旧伤。我翻找衣物,

唱歌手酒吧:回声·Live House备注:每周三、五、六晚8-11点我不是歌手。

可台下有人尖叫:“阿远!我爱你!”一个女孩举着灯牌,上面写着:“你的声音救了我。

”我竟有些动容。但下一秒,我摸到夹克内衬有个硬物——是本破旧的日记。

它又跟着我过来了。翻开最后一页,新字浮现:“第4天。这身体的主人……也写过信。

”我心头一紧。我翻找随身物品,在吉他包夹层里,摸到一封未寄出的信。

信封上写着:“爸,给真正的我。” 字迹颤抖,像是写于极度痛苦之中。我打开信,

读到第一行,手就抖了——“爸: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又‘醒来’了。我不是阿远。

阿远是我爸,三年前死于心梗。而我,是第4个‘他’。他们管这叫‘记忆延续’,

可我觉得,他们在造鬼。”我一口气读完——“我试过逃,可每次醒来,都在新身体里。

我试过死,可他们会‘重置’我,像重启一台电脑。最可怕的是,我开始喜欢这些人生。

我喜欢唱歌,喜欢被爱,喜欢活。可我知道——这不是我的命。所以,

如果你是我……别信记忆,别信爱,别信‘活着’的感觉。记住:我们只是容器。而他们,

想让我们永远忘记——自己曾是一个人。”信末没有署名。

只有一行小字:“P-HOST-4,融合失败前最后记录。”我盯着那行字,

心脏像被攥紧。阿远的父亲,三年前死于心梗——和养老院那个“林远”的死亡时间吻合。

他们不是随机挑选载体。 他们在复制同一段人生,用不同身份,反复演练“林远”的存在。

而我……是第7个。我冲出后台,躲进消防通道。翻开日记,发现第一页的警告下,

又多了一行字:“别信APP,它在喂你记忆。”APP?我打开手机,

相册里全是“阿远”的生活:演出、酒局、和女孩亲吻……但社交软件里,

有个叫“心愈”的APP,图标是一滴眼泪我点开,

登录账号——主页跳出一行字:“欢迎回来,LY-0。

今日记忆补给包已更新:‘童年·母亲的钢笔’。”我点开“补给包”,

一段记忆自动涌入——我坐在教室里,阳光洒进来。母亲递给我一支旧钢笔:“好好写,

别辜负语文老师的名字。”我抬头,她是林晚。我笑着说:“妈,我长大要当作家。

”记忆结束。我浑身冷汗。那不是我的记忆。

它太真实了——阳光的角度、钢笔的重量、母亲的语气……我甚至能闻到她衣领上的茉莉香。

这是植入的记忆。 他们在用“心愈”APP,一点一点,把我变成林远。

让我相信我有母亲,有童年,有梦想——可这一切,都是假的。我砸了手机。突然,

酒吧经理冲进来:“阿远!你疯了?粉丝都在等你!”“我不是阿远。”我嘶哑道。

“少演了!”他冷笑,“每次融合波动,你都这德行。沈博士说了,再闹就停药。”沈博士。

又出现了。“药?”我问。“镇定剂啊,不然你怎么撑到现在?”他拍拍我肩,“乖,

上去唱首《第七夜》,粉丝都爱听。”我僵住。 《第七夜》? 那是我写的小说笔名。

我冲回后台,在吉他包底部翻到一张CD,封面是黑色夜空,

题字:《第七夜》——阿远原创。曲目列表第一首: “如果醒来,

我不再是我”我颤抖着插入播放器。音乐响起,是低沉的钢琴,

然后是沙哑的男声:“如果醒来,我不再是我,请别叫我的名字,那不是我。

如果我笑着拥抱你,请看看我眼角的痣,那是唯一的真。……他们说我在重生,可我觉得,

我在一点点死去。”我听着听着,哭了。这不是歌。这是遗书。是前几个“我”留给我的,

最后的呼救。日记本在风中翻页,停在一页空白处。一行新字,缓缓浮现:“第5天。

我在董事会。”“助理会说:‘警方还在查前任CEO跳楼的事。’”我合上日记,

望向舞台。灯光亮起,观众欢呼。他们在等“阿远”回来。可我知道——下一个醒来的,

不会再是任何人。只会是我。5、高管与坠楼者我是在电梯上升的失重感中醒来的。

皮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我穿着定制西装,袖扣是铂金的,

胸前名牌写着:“林远 CEO”。落地窗外,城市在脚下铺展,玻璃幕墙反射着冷光,

像无数双监视的眼睛。我站在38楼的总裁办公室,俯瞰全城。手机震动,

9:00 董事会议题:LY-5融合失败后续处理备注:警方仍在调查前任CEO坠楼案,

请您注意情绪管理。LY-5?融合失败? 又是那个编号。我翻开随身带的日记本。

最后一页,新字浮现:“第5天。这具身体的前任,跳楼了。

”“他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不是我。’”我心头一沉。我打开电脑,

输入密码——指纹自动识别通过。桌面干净,只有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忆界·内部”。

点开,是一段监控录像。时间:三天前,凌晨2:17。画面是这间办公室。

一个和我长得一模一样的男人,站在落地窗前,浑身发抖。他疯狂砸碎玻璃,

大喊:“我不是林远!放我出去!!”“你们在用我的身体演戏!!” 安保冲进来,

他转身跃出窗口。自由落体三秒,画面戛然而止。录像下方写着:LY-5 融合失败,

清除程序启动。载体已回收,记忆归档。LY-6 注入准备中。我浑身发冷。

他们不是在“复活”林远。他们在批量生产他。 失败一个,就换下一个。而我,是第6个?

第7个?我翻找抽屉,

文件:《忆界计划·用户协议》签署人:林远2022年3月条款第7条:“本人同意,

在脑死亡后,意识数据可用于‘记忆延续工程’,载体为P-HOST系列克隆体。

”签名是真的。 可我记得—— 2022年3月,我还在写小说,准备出版第一本书。

我从没签过这种协议。除非…… 是沈既明代签的。 他是“家属”?还是“创造者”?

手机突然响起。是助理:“林总,董事会还有十分钟开始,沈博士已经到了。”沈博士。

他来了。我强迫自己冷静,穿上西装,走向会议室。门开时,我看见了他。

他坐在长桌尽头,穿深灰高领毛衣,没穿白大褂,却比任何医生都像医生。 四十五岁,

面容清瘦,眼神温和,像一位哲学教授。可当他抬头看我时,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