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泥芽破死局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洪武元年,三月廿七。

淮西的土路被雨水泡得稀烂,李皓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里,裤脚沾满半干的泥浆。

他怀里抱着个破陶碗,碗底还剩两粒糙米,是他今早从赈灾粥棚里“抢”来的——说是“抢”,不如说是老妇人看他可怜,偷偷多舀的半勺。

“李家小子!

你娘又咳血了!”

破窝棚外传来女人的尖叫,李皓手一抖,陶碗“当啷”摔在泥里。

他疯了似的冲出去,只见土坯房里,他穿越过来的“娘”蜷在草席上,嘴唇白得像纸,指缝间全是血。

这是他穿来的第七天,原主的记忆像潮水般涌来:原主是个十五岁的流民,父母在元末战乱中失散,跟着逃荒的人群到了濠州,三天前母亲染了时疫,高烧不退,却连碗药都喝不上。

“阿娘……”李皓跪在草席边,喉咙发紧。

他记得现代医学里,这种“时疫”多是伤寒或霍乱,关键是补液和隔离。

可眼下连干净的布都没有,更别说药了。

“别碰她!

这病传染!”

隔壁的张老汉拎着破锄头冲进来,“你娘昨儿还跟我借过半块饼,今儿就咳血——怕是要死在你这破窝棚里!

赶紧拖出去,省得连累咱们!”

李皓猛地抬头,目光撞进张老汉浑浊的眼睛里。

原主的记忆里,这张老汉从前是濠州城里的货郎,最是爱占小便宜,如今逃荒到乡下,连自己孙子都快饿死了,哪还有余心管别人?

“阿爹!

阿娘!”

一声哭嚎从门外挤进来。

李皓转头,看见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抱着个空瓢,浑身湿透——这是原主的妹妹招娣,才七岁,昨儿跟着他去河边挖野菜,摔进了泥坑里。

“招娣,你怎么回来了?”

李皓慌忙把她拉进屋,“不是让你在棚子里等吗?”

“粥棚没了……”招娣抽抽搭搭,“张爷爷说,米缸见底了,要把我们这些没爹没娘的小崽子扔到乱葬岗……”李皓的心脏像被人攥了一把。

他记得原主穿越前是个996的程序员,每天熬夜改代码,哪见过这种人间惨剧?

可此刻,他攥着招娣冰凉的小手,闻着屋里腐烂的药味,突然想起自己看过的《明史·灾异志》——洪武元年的淮西灾情,史书记载“大旱,蝗,民多饿死”,而朱元璋正忙着在应天称帝,根本顾不上这些“边角料”。

“不行。”

李皓咬着牙,“我们不能等死。”

他从怀里摸出个皱巴巴的布包——这是原主的全部家当,里面躺着半截铅笔头(原主逃荒时从地主家学堂偷的),还有几页纸(原主用破布裁的,用来记地名)。

他摊开纸,借着漏进来的光,快速画了个图:“阿爹,阿娘,招娣,你们看——画啥玩意儿?”

张老汉凑过来,瞥了一眼就嗤笑,“你小子读书读傻了?

这是要画符请神仙?”

李皓没理他,指尖点着图:“这是‘温水催芽法’。

我把稻种泡在温水里,再用稻草盖着,保持温度,三天就能出芽。

发芽的稻子长得快,能提前半个月收稻子。”

“放屁!”

张老汉拍着大腿,“老子种了三十年地,哪听说过稻子要泡温水?

都是首接撒田里的!”

“可今年春旱,田都裂了缝。”

李皓压低声音,“撒下去的稻种,要么被太阳晒死,要么被虫子啃光。

泡温水能让稻种醒过来,稻芽扎进软泥里,才能活。”

原主的记忆里,确实有“浸种法”,但都是用冷水泡,李皓加了“温水”和“稻草保温”,这是他从《现代农业育秧技术》里看来的——虽然他只是个程序员,但为了写农业相关的代码,硬着头皮啃过几本农学书。

“阿爹,你信我一次。”

李皓抓住原主父亲的手,“要是三天后没出芽,我把招娣赔给你当孙女。”

原主父亲愣住了。

他看着李皓泛红的眼尾,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逃荒时也遇到过个小乞儿,把最后半块饼塞给了他。

他喉结动了动,重重点头:“信!

阿皓说咋办,咱就咋办!”

接下来的三天,李皓成了窝棚里的“小先生”。

他用破瓦罐烧温水,把稻种泡进去,又翻出原主母亲的旧头巾,撕成条裹在瓦罐上保温。

招娣蹲在旁边,用小树枝拨弄着稻种,嘴里念叨:“哥,它们是不是困了?

要早点醒……”第三天清晨,瓦罐里传来“噗”的一声轻响。

李皓凑过去,看见米白色的稻芽正顶破种皮,像无数只小手往外钻。

招娣尖叫着扑过去,原主父亲颤巍巍地捧起一把稻芽,眼泪砸在湿润的稻壳上:“活了!

活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

附近的流民蜂拥而至,有的捧着自家的稻种,有的拽着李皓的衣角:“小先生,也给我家的种子泡泡吧!”

“我家娃儿快饿死了,求求你……”李皓没敢应承太多。

他知道,一旦“温水催芽”成了风潮,地方官肯定会来查——毕竟“违背祖制”的事,最容易招祸。

可他更清楚,这些流民等不了。

他把稻芽分给最困难的几户,又教他们用“稀播密植”:“别撒太密,每垄插七株,留足空隙,稻子才能长。”

第西日晌午,窝棚外传来马蹄声。

李皓正蹲在田边教招娣插秧,抬头就看见两个穿青布首裰的公差,腰间挂着鱼符,为首的举着块木牌:“应天府户部差官,奉户部侍郎周大人之命,查淮西赈灾事宜!”

流民们顿时慌了。

张老汉拽着李皓的衣角首抖:“完了完了,官爷来查‘妖法’了!”

为首的公差跳下马,扫了眼田里的稻芽,眉头皱成个川字:“你们这稻子……怎的长得这般快?”

李皓深吸一口气,迎上去:“回官爷,这不是妖法,是小民新学的育秧法。”

他从怀里掏出半截铅笔,在地上画了个图:“用温水泡种,稻草保温,稻芽醒得快,扎进软泥里就能活。

您看——”他指了指远处的田垄,“这茬稻子,能比往年早二十天收。”

公差蹲下来,捏起一株稻芽看了又看。

他身后另一个公差凑过来:“刘哥,这法子倒是新鲜。

周大人昨日还说,淮西灾情压不住,圣上要怪罪……住嘴!”

为首的刘公差瞪了他一眼,又看向李皓,“你叫什么名字?”

“小民李皓。”

“哪里人?”

“濠州……原住民,三月逃荒至此。”

刘公差盯着他看了半晌,突然笑了:“有意思。

走,跟我去见周大人。”

李皓心跳如擂鼓。

他知道,这是机会——要么被当成“妖人”砍头,要么被周大人看中,从此走进应天的权力场。

而此刻,他怀里还揣着招娣的破布衫,里面缝着原主母亲留下的半块玉坠(这是他穿越时唯一的“金手指”,不过暂时还没用上)。

招娣拽着他的衣角,小声问:“哥,我们要去见大官吗?”

李皓蹲下来,替她理了理乱发:“别怕。

哥带你去吃白米饭。”

阳光穿过云层,照在嫩绿的稻芽上。

远处,应天的方向飘来袅袅炊烟。

李皓望着那片烟火,突然想起现代公司的打卡机,想起同事们吐槽的“996”,想起上个月加班到凌晨时,楼下便利店的热豆浆。

“招娣,”他说,“等收了稻子,哥送你上学。”

“上学?”

招娣眼睛亮了,“能学写字吗?”

“能。”

李皓笑了,“学算术,学天文,学怎么让天下人都吃饱饭。”

马蹄声渐远,流民们跪在田边,朝着李皓的背影磕头。

他们不知道,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将用一粒稻芽,在大明的历史上,掀起怎样的波澜。

>>> 戳我直接看全本<<<<